《西游记》的艺术特色(6)孙悟空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为小说增色不少
(2017-06-26 06:27:47)
标签:
太上老君孙悟空朱紫国凤仙郡沙僧 |
分类: 西游研究 |
小说人物塑造十分成功的还有孙悟空。小说《西游记》第1至第7回描写的孙悟空自由自在,无法无天,不受任何约束,要求皇上轮流做,具有叛逆性格和极强的个人主义倾向。他在皈依了佛门初期,还常常管不住自己,调皮捣蛋,后来在唐僧的调教下,逐渐成熟起来,这一点我们结合取经故事,已经做了介绍。孙悟空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面子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这些多重性格的刻画,使孙悟空的形象显得十分丰满。
小说还在多处表现出孙悟空的智慧和顽皮。在朱紫国,孙悟空为国王看病,首先故意耍弄悬丝诊脉,说出了国王的病因,令国王心悦诚服。当宫廷医官要孙悟空开药方时,孙悟空又故弄玄虚,要求八百零八味药,每味准备三斤。猪八戒问师兄为什么要这么多药?孙悟空说,所以取这许多药品,教他没处捉摸,不知我用的是那几味,难识我神妙之方。为寻无根水做药引时,悟空叫东海龙王敖广来“打两个喷嚏,吐些津液,与他吃药罢”。病医好了,在谢筵席上,八戒口快,说出“那药里有马……”没等八戒说出药里有马尿,悟空马上遮掩过去,说药内有马兜铃。国王问众官马兜铃是何品味,能医何症。这时太医在傍边说:兜铃味苦寒无毒,定喘消痰大有功。通气最能除血蛊,补虚宁嗽又宽中。正好与治疗国王病情相符,巧妙地掩饰过去了。
作者没有把孙悟空简单塑造为不犯错误,无往不胜的英雄。同样写出了他的弱点,比如太好面子,虚荣心较强,总考虑自己的名头。还写出了他的失误。如三次调芭蕉扇,由于急躁、骄傲,致使两次上当:先是调到假扇,结果火越煽越旺,连自己的毫毛都要烧光;第二次则没讨到缩扇的口诀,只好扛着丈二长扇而回,不料又被牛魔王轻易骗走。再比如第75回狮驼岭一战中,孙悟空被妖怪捉住放到阴阳二气瓶中,如果不是观音菩萨赐给他的三个救命毫毛,几乎就断送了性命。在阴阳二气瓶中,孙悟空因为怕死凄惶而哭,后来又因为打不过妖怪而在如来佛祖面前委屈的痛哭……在这里,英雄并不是“完人”,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第35回气得孙悟空得知这次遇难,是因为观世音考验唐僧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天去,便抱怨说:“这菩萨也老大惫懒!当时解脱老孙,叫保唐僧西去取经,我说路途艰涩难行,她曾许我急难处亲来相救。如今反使精邪啃害,语言不的,该她一世无夫!” 把孙悟空像个顽皮的猴子性格刻划得栩栩如生。
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此外,《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塑造得也不错。唐僧本是佛祖的二徒金禅子,因不听佛法,贬下凡尘,刚出世便遭家破人亡之难;在取经途中,又常被众妖魔掳去,备受折磨,这些折磨在肉体与精神上都给予唐僧很大的打击,但更加坚定了唐僧“求真经”的决心。他虔诚至信,百折不挠,意志特别坚强,从来没有动摇过取经的念头。但小说中的唐僧遇到妖怪,有时会“跌下马来”,表现出怯懦的一面,远远不同于历史上的玄奘勇敢。他正直、善良,有一颗菩萨般的好心肠,见到别人的困难,会千方百计去帮助。他同时具有良好的内在心性自制力,不为富贵、美色所动。当然,与孙悟空、猪八戒生动的人物刻画相比,唐僧的人物塑造要略显单薄一些,逊色一些。
沙僧的性格特点就不如猪八戒和孙悟空这样鲜明。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取经路上倒是任劳任怨,性格有些木纳,缺少孙悟空的机灵和猪八戒的狡黠。但在取经途中意志坚定,多次被妖怪擒住,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他是一个“惟法是求、惟师是尊”的比丘。在师徒四众中,惟有沙僧始终保持着与其它成员间至为和谐而又不失原则的亲密关系。他对师父师兄们的关切爱惜与悲悯,是一种出自自然、本色的。他拥有令人羡慕的天然良性恒温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沙僧是维系取经群体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