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莽龙山杂记——2、弥补遗憾游长陵
| 分类: 旅游记事 |
从北宅的旧营房出来,沿着河流旁的公路,我们向十三陵驶去。当年张工在这里服役时,经常开着解放牌卡车,沿着这条公路去空军大院。触景生情,感慨不已。
十三陵是以永乐帝朱棣为代表的十三个帝王的陵寝。
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受封为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际是朱棣的侄子)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
朱棣是个有野心有韬略有计谋之人。从建文帝即位开始,便秘密在燕王府中打造兵器,招揽兵勇,等待时机。为了蒙蔽朝廷,他竟然装疯卖傻,到大街上抢吃的,还卧于街头酣睡。大夏天的守着火炉子,披着棉衣。这些举动确实蒙蔽了建文帝,使建文帝开始“削藩”时,矛头并没有指向他,直到朱棣一位家人将他的造反计划报告了朝廷。由于朱元璋滥杀功臣,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已没有有经验有威望的大将指挥军队与之抗衡。四年六月朱棣军队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
从朱棣攻入南京夺取皇位,到五次北征蒙古,造成中原生灵涂炭,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以至于朝廷不得不从没有经过战乱的山西强制移民。我祖上就是那时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被强行移民到河北省(后划入天津郊县)的,我们是第16代移民。小时候,我总能听到长辈提起燕王扫北的故事,虽说不解其意,却留下深刻印象。
朱棣是有雄才大略之人。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连累了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朱棣还设立东厂特务机关,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朱棣即位后,基本没让人民消停从过。从永乐四年开始,北平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过去首都在南京时,富庶的江南供应首都绰绰有余,北方富庶之地,只满足供应北方军营就可以了。而迁都北京后,光靠北方城市无法提供首都的生活保障,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朱棣下令疏浚原有的河流,使运河重新畅通,开始了历时几百年的漕运。争夺皇位、迁都、北征、修宫殿,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得刚刚恢复的经济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时,因事前缺少情报工作,劳师远征,一无所获,病逝于榆木川,终年65岁。
帝王选陵寝都要找风水宝地,讲究前有罩山,后有靠山,避风避水。并且,要将陵区内的原来的所有坟墓迁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紫金山(离中山陵不远),他在清理陵区坟墓时,发现一座有规模的陵寝,问手下这是谁的坟墓,答:是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的坟墓。朱元璋感慨地说:孙权也是条好汉,就让他给我看守坟墓吧。这样,在明孝陵的陵区里,只有孙权的陵墓保留了下来。
来到十三陵陵区,一座座帝王才能享用的黄顶子建筑(俗称:明楼)相互映衬。从公交车的车牌就可以了解“景陵”、“昭陵”、“献陵”等地名,都是以皇陵作为村名的。
长陵确实恢宏大气。我们一行四人,都没有进去过,于是每人50元门票, 一步步走近隆恩殿,隆恩殿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确实太壮观、太让人惊叹了。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 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六十根海南金丝楠木的立柱,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古色古香。承载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
但,我面对雄伟的建筑和朱棣坐像,就如同在乌兰浩特的成吉思汗庙游览一样,激发不出任何钦佩之意。朱棣执政期间,被后人称之为“永乐盛世”,但我不这样认为。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从来不以他是否开疆辟土,占领多大地盘为评判标准,而以他在位时人民是否安居乐业,过上富裕有尊严的生活为准。
与去吉安凭吊文天祥的祠堂的感受截然不同。对文天祥,我是怀着敬仰之心,他在国家面临着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组织义军顽强抵抗,尽管最终失败,但他尽了心,尽了力。而对朱棣这样的枭雄,他夺权当了皇帝,比他老子朱元璋也强不了多少。
当从明楼底下门楼走进后,顺着楼梯登上明楼,发现沿宝顶的城墙都被铁栅给拦住了,不像清东陵那样,可以围着城墙走一圈。印象中当年定陵也是可以围着城墙走一圈的。也许是管委会处于保护古建筑的考虑,不再向游客开放,作为游客确实有些遗憾。在宝顶上远眺,让人浮想联翩。
1983年4月底,我与同事们去北京海淀办事,借机曾去八达岭长城游玩。那时我年轻,还不到26岁,身体强健。我和同事从八达岭第一个烽火台登起,一鼓作气,一直爬到开放的第五个烽火台。我当时想既然来了,就尽量多走走,减少日后的遗憾。站在烽火台,远眺起伏的燕山,想象着当年明朝官兵驻守在这里的情景,感慨万分。
那时,由北京到延庆的路许多是沿着山脚修建的,非常曲折,而且角度小,为了让对面驶来的车辆能够及时发现,在许多拐弯处,安装了凸镜。有的地段,感觉载重车的后侧轮似乎紧挨着道牙子,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滑落到山下。所以这段路程是由老师傅驾驶的。
回程路上,大家坐在车厢里仍然兴致勃勃,谈笑风生,意犹未尽,路过十三陵时,傅师傅说,咱们下去看看。汽车直奔十三陵中最壮观的长陵,发现大门紧闭,原来里面改造施工,于是来到十三陵中唯一开放地宫的定陵。
中国的陵墓有个规制,后辈的陵寝建筑面积一定不得与祖先陵寝相当,而要小于先辈陵寝。所以,后辈修陵墓不能在规模上做文章,只能在精致程度,特别是陪葬品上下功夫。记得定陵中展示了金缕编织的皇冠,那些都是价值连城的。其实,到了万历年间,“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国库非常空虚,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但朱翊钧仍然穷奢极欲,我们在地宫里可以闻到发霉的气味。
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