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游戏
(2014-11-16 09:02:27)
标签:
小伙伴山羊游戏上庄斗鸡 |
分类: 朝花夕拾 |
我1965年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是半日制。半天在学校上课,半天在家写作业。那时课程没有现在多,所有家庭都没有电视,不上课的半天时间,除了写作业,就是小伙伴玩耍了。“文革”开始后,学生们干脆不用上学,没有作业了,所有时间都留给游戏了。
什么跳房子、跳绳、弹球、打陀螺、打小皮球、丢铁饼都是我们喜欢的游戏。
有一个晚上最受欢迎的游戏——“捉迷藏”。一般情况下,是孩子们集中到胡同的一根电线杆下,通过锤子、剪子、布,决出输赢。输者“上庄”,伏在电线杆上,不许回头偷看。当有人喊“开例”后,他才可以回头找伙伴。此时,小伙伴早就藏得无影无踪。我们大街的许多院落都是好几套,这就给藏者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另外,在我们大街西面的小胡同纵横交错,路灯也不亮,便于隐藏,也给“上庄”者寻找增加了难度。他必须一面注意搜查每一个角落,还要防止其他小伙伴跑回“老家”(电线杆处)。如果所有人都回到老家,他要继续“上庄”,直到他逮着一个小伙伴,他才能“解套”。
还有一个游戏叫“斗鸡”。斗鸡者要用双手将自己的一条腿抱起,另一条腿作金鸡独立状,只能以单腿蹦跳行进。两人相互撞击,如果其中一人因失去平衡,另一条腿落地了,就算失败。如果一个人连续撞倒小伙伴,他就会受到大家的尊重。除了平衡好的原因外,他必须是身体强壮,肌肉发达。
最有挑战的游戏叫“跳山羊”,类似体操中的“跳马”,但没有那么复杂的动作,只是几个人轮流当“山羊”蹲在中间,慢慢升高。开始蹲着,然后双手扶地,下肢蜷曲,使后背呈水平状,其他人开始可以轻松从“山羊”身上越过,后面随着“山羊”的涨高,必须借助臂力,越过“山羊”。当升到一定高度,有些人知难而退,不敢继续跳了,此轮便结束。轮换到另外一人做“山羊”。这种游戏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现在绝对没人敢做了。由于没有保护,奔跑者如果用力过度,越过“山羊”后,可能造成脸部先着地,起码会擦伤皮肤。但那时的孩子们没有现在这样娇贵,家长也没有安全意识及向众人赔偿的意识,游戏中受点伤,一般不会引起纠纷。
现在的孩子,可以不受时间和天气限制,坐在家里通过键盘和鼠标,在网络上与他人或自己玩各种有趣的游戏。我在羡慕他们的同时,总觉得与我们儿时的游戏相比,电子游戏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我们儿时的游戏,在愉悦了心情的同时,增加了体力,健强了体魄。群体游戏增加了孩子们交往的能力。而如今孩子们玩电子游戏,把自己封闭在虚拟的世界中,人机对话,不愿与他人交往,远离小伙伴,只追求自己的快乐。长期以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和小伙伴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不可或缺的成长过程,这是任何学习班以及网络游戏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