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补上人文这节课
(2014-11-02 08:39:45)
标签:
曹操人文人文精神爱因斯坦闲情偶记 |
分类: 世态杂谈 |
应该补上人文这节课
日前,《中国电视报》曾向在校学生征文,让同学们写“我的一本课外书”读书感悟。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被文山题海压得喘不过气来,成了知识的奴隶,缺乏独立思考,这一征文,鼓励思考,鼓励,应该说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益尝试,令人高兴。但看了2014年8月28日闲情偶记版刊登的《盖世豪杰的寂寞》文章,就高兴不起来啦,还忧心忡忡。
“小时候,一直认为曹操是个奸雄,顺他者昌,逆他者亡。并且生性多疑。为了不确定的因素,就杀了吕伯奢一家,这是何其残忍!长大后,发现曹操多疑的性格,何尝不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如若曹操在那个年代没有杀伐果断的性子,一直优柔寡断,那么他又有什么能力在那个三国鼎立、纷争不断的年代屹立不倒?他又有什么权利去和刘邦(估计是刘备之误,原文如此)、孙权去争天下?……
君临天下的方式有很多种,像曹操那样凭着自己卓越的战绩、超凡的胆识而成功的人才是我们所敬仰的,他是真正的王者。”
中国的文化传统,表面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但骨子里却尊崇“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丛林法则,缺乏人文精神,法家思想盛行。社会崇拜“英雄”,而不崇尚真理;只最求结果,而不在乎手段。胜利者即使给人民带来灾难也受人尊重;失败者即使道德高尚,也会受人奚落。应该说这是中国文化消极的一面。
在这篇《盖世豪杰的寂寞》文章中,我们感受到这名中学生对成功的渴望,但丝毫根本看不到以人为本的儒家仁爱情怀,看不到对高尚道德的追求,想想真令人担忧。一个人本领再强,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基础,即使取得巨大“成功”,往往会成为社会的负能量。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爱因斯坦把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置于他在物理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之上。看来,我们确实应该补上人文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