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艾孚骥
艾孚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852
  • 关注人气:6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字真经与“供养”(下)——对《西游记》部分情节的解析(三十三)

(2014-05-05 12:53:46)
标签:

西游记

窠臼

真经

奉献

供养

杂谈

分类: 西游研究

在这里要纠正一下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荒谬说法。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喝”始作俑者不得而知,由于排成美术片,对青少年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寓言作者,是一个根本不了解佛教教义和僧侣生活的人。这是作者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出来的。在寺院里学习生活的比丘、比丘尼,他们把对师傅和其他僧人的服务,看成是自己修功德,是一种供养。供养越多,功德越多。所以,他们会把在寺院干打水、扫地、做饭之类的体力劳动,看成是自己修行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会尽力做好,根本不可能出现比丘们相互偷懒耍滑的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极个别混进比丘队伍中根性不良的分子。

也许有人会问,你的这个说法可靠吗?怎么我们从来没有听佛教界批驳这个故事呢?他们为什么从来没有纠正这个说法呢?大家不要忘记,佛教教义上有“戒口舌”,就是禁止争辩这条戒律,所以僧侣们不会因此出来与世人争辩。另外,如来佛祖多次在《金刚经》中告戒弟子,不要有分辨心,就是说要使自己的心处于一种极为平和和虚空的境界,不要有任何思想波动,不能有七情六欲,不能执著于任何事物,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分辨它的是非。在世俗眼光看来,这不是是非不分吗?如果站在世俗的角度,你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可修行者必须将这些置之度外,不能让这些问题干扰自己,否则就不能进入禅定的境界。比丘们和比丘尼在这些问题不与世人上分辨,这也许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

佛教是十分注重奉献的宗教。为了他人的利益,可以贡献出自己的财物乃至生命。即使在家修行的人,供养家人也是在修功德。如果在家修行的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使家人都能安心工作和学习,让他们无忧地生活,同样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供养一法,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功德,作为一个取经人,当然不能“空取”而不漏掉“供养”一法。唐僧十万八千里路都走过来了,如果漏去了“供养”一法,就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回到东土没人供养,这佛法还能流传多久?因此,如来佛及阿傩、伽叶实际上是提醒唐僧不要忘记“供养”一法。也是一番良苦用心,目的就是解决后代儿孙的生活问题,而并不是贪财。

倒是唐僧还存有对物的欲念,迟迟不肯交出唐王御赐的紫金钵盂。不管是因为紫金钵盂是唐王所赐,怕自己无法交差,还是出于其他顾虑,不能交出紫金钵盂,就是对物的执着。成了佛,怎么还能存有私有财产?如果有私有财产又怎能成佛?所以,从这个意思说,阿傩、伽叶之索要人事,实际上还是为了消除掉唐僧的最后的一点执着!而不是什么索贿。更不是什么“暴露圣界的肮脏丑陋,嘲弄了佛教的虚伪。” 我们应该从一切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看问题的窠臼中彻底解脱出来,还是多从佛教教义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