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雅与俗
(2013-04-25 20:09:43)
标签:
被时代插科打诨低俗郭德纲侯宝林 |
分类: 世态杂谈 |
近来,天津、江苏等电视台,播放了郭德纲主持的电视节目,观众对此褒贬不一,称赞者认为,郭德纲机敏,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主持人。而批判者则认为郭德纲过于低俗。关于相声的雅与俗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多少年了。甚至可以说从相声诞生之日起,及发展的历程中,始终伴随着相声应如何定位,相声的雅与俗的问题。
众所周知,相声起源于地摊,演员找块空地,画个“锅”,然后就在里面表演。一个段子结束后,就向观众敛钱。这在旧艺人中是比较常见的。不仅相声如此,靠耍把式练武的,都是这样。比如电影《飞刀华》、《红牡丹》、《武林志》都有这方面的描写。能不能将观众“粘”住,是个无法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粘”不住观众,观众全跑了,演员就要喝西北风。而靠什么来“粘”住观众,许多演员不得不根据现场观众群的文化素养状况,用一些低级趣味的甚至黄色的段子,以迎合他们的兴趣。
其实,在相声发展的历程中,始终伴随着相声的雅与俗的问题。
相声最初所以无法进入剧场和茶社,而只能在地摊演出,就是因为其品位不高,无法登大雅之堂。侯宝林之所以称之为相声大师,绝不是偶然的,他在相声发展的历程中,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他撰写的《卖艺生涯》中写道:天津的老太太都喜欢听他的相声。原因是:“侯宝林的相声文明。”这是天津观众对他的评价。侯宝林的相声中,没有那种通过找捧哏演员便宜、耍弄捧哏演员,来博得低廉的笑声和掌声。与传统地摊说的相声无论在取材还是在设计包袱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最终使相声成为曲艺中的压轴节目。在之前,在曲艺中都是京韵大鼓压场,相声最多是末二(倒数第二出场),所以,在相声的发展改造过程中,侯宝林功不可没。
我不仅对这类低俗相声非常反感,就是拿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孔夫子找乐的“文哏”相声《吃元宵》也特别厌恶。表演者为了博得观众一笑,将孔子演绎为满身斯文一本正经,既不失学者风度,而又装傻充愣蛮不讲理的形象,极大伤害了知识分子的感情。
也有的相声,从言语上看,并没有什么低级趣味,但内容却非常庸俗。比如有个相声小段(名称忘了),说一个人在朋友家喝酒喝高了,无法自己回家,朋友说,那你就睡在外屋,醉酒者不同意。那就睡在里屋吧,要么你睡沙发,我睡床上,醉酒者还不同意。最后醉酒者睡在床上,并由朋友妻子在床上陪同,醉酒者才满意。
这个小段,在天津电视台也堂而皇之地播出过,被称为相声泰斗的艺人也在政协会上说过。真是让人无法理解。难道相声除了插科打诨,拿他人找便宜,或者说一些“意淫”的东西,就没用别的出路了吗?如果剧场茶社的相声靠这个观众,相信它是不会有生命力的,终究要被时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