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的解析(十)——车迟国的故事与“周天搬运功夫”(下)

(2013-01-31 19:51:25)
标签:

佛陀

悟空

修炼

督脉

鹿拉车

分类: 西游研究

绝不是!其实,这段描写暗喻修行者用道教的修行方法作周天运行。修炼的人或者练过气功的人都知道,气功的修炼讲究运气行周天。就是运丹田之气,沿任督二脉循环流转,就是前面博文介绍的道教引气之法,又叫周天搬运功夫。搬运就需要车儿,所以小说以此暗喻引气时的感受,使之更为形象化。

人体正面中线叫任脉,背面正中线叫督脉,要打通任脉督脉,将气息沿着督脉也就是这条夹脊小路往上行,需要过哪双关?尾闾关至夹脊关。尾闾关,即脊柱尾端第三节,可通内肾之窍,任督两脉交会之处,又称髓道,它是元气生化上行的关口。元气在冲动此关时,道家喻为“羊拉车”,以此比喻冲关的力度。人体中,从尾闾到命门这一段脊柱最冷,又称雪山。夹脊关,位于人的脊柱二十四节,在头尾之中,称双关,直透顶门。此关路线最长,元气最难通过。元气在冲动此关时,道家称为“鹿拉车”。这一点和车迟国三个国师的名称(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相吻合。请注意,这绝不是巧合,而是小说作者的刻意安排。炼气功就会执着于气,执着于心外的物质现象,因而很容易走火入魔。小说用比喻的方法,阐述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所以总不能将气息顺利通过,于是就仿佛辛辛苦苦地拉扯车儿。面临如何纠正偏差的问题,寓意十分深刻。

    这样的描写,在《西游记》第8回开篇词中就有。《苏武慢》词:“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谁听得绝想(注:绝念的空无境界)崖前,无阴(注:纯阳)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注:尾闾上行脊髓)路险,鹫岭(注:脊髓至脑)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叶莲(注:五行合一结丹)开,古殿(注:丹田)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我们将这段开篇词与车迟国的故事结合起来看,就能对作者的寓意理解得更深刻了。

“大圣径至沙滩上,使个神通,将车儿拽过两关,穿过夹脊,提起来,摔得粉粹”这段描写实际上是领悟禅关,暗喻修行者在修行方法有问题,如今得见悟空,明白了修行的正确方法。悟空将车儿拽过两关,就是指运丹田之气循督脉而上,冲过尾闾和脊中两个穴道,穿过夹脊。在悟空的帮助下,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

    道家功法与佛家功法的区别是什么?主要是修炼的经络路线、方法不同。道家的内丹炼法主要是大小周天炼法,而佛家则没有周天炼法之说,只是通过专注一境的方法,达到对世界真实的体认。另外,佛家功法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人们生死之苦,消除烦恼,觉悟圆满。而道家功法是讲人天福报,不能圆满,功法内涵是世间气功。当然,尽管两种说法不同,但两者都可以达到共同的境界——禅境。就是一种排除了所有杂念,令心寂定不动的虚空境界。

    按照佛教的理论,其他教门(包括道家)毕竟没有彻底摆脱六道轮回。比如道教修炼者可以通过刻苦修炼最终升天,可以生在欲界、色界,享受快乐在品位上修成天人,但仍然生活在欲界,虽说可以在天宫尽情享受快乐,如同我们在第6章介绍的那样,但终究没有摆脱六道轮回,他在享受了几千年或几万年的快乐生活以后,还要重新回到人间这个婆娑世界,还要要回到南瞻部洲,还要继续忍受各种烦恼。同理,佛教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是做到修桥补路,乐善好施,他将来只能的福报,修成天人,而不是真正的根本解脱。若要永远摆脱烦恼,必须按照佛的教导去修行。

在《西游记》四众中,沙僧的果位不高,仅得到了阿罗汉。比菩萨的品位要低,比佛的品位更低。阿罗汉,汉译为杀贼(杀灭了一切烦恼之贼)、不生(不再转世投生)、不再往返等意思。就是说,得到罗汉品位后,便可以永生在无烦恼的极乐世界,摆脱可怕的六道轮回,这才是彻底解脱。所以佛陀也被称之为阿罗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