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的解析(四)——平顶山的寓意
(2012-10-21 20:24:02)
标签:
猪八戒平顶山《西游记》唐僧莲花洞杂谈 |
分类: 西游研究 |
唐僧师徒来到平顶山,望山而叹:“当年奉旨出长安,只望西来拜佛颜。历遍人间不到山,几时能够此身闲?”行者闻说,笑呵呵道:“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
这时孙悟空从太白金星化作的老人那里获悉妖魔的信息,便怂恿猪八戒去巡山。悟空知道他要偷懒,便化作个鹪鹩虫儿跟着猪八戒。果然,猪八戒走了一段路后,吊转头来,望着唐僧,指手画脚地骂道:“那罢软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马温,面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里自在,捉弄我老猪来跄路!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叫我来巡什么山!哈!哈!哈,晓得有妖怪,躲着些儿走。还不够一半,却叫我去寻他,这等晦气哩!我往那里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地答应他,只说是巡了山,就了其帐也。” 便在一个草棵里睡了一觉。可惜睡不安稳,被悟空变作小鸟捉弄一番。猪八戒为了回去交差,还准备了预案,对着三块桌面大的青石,权且当作唐僧、沙僧和孙悟空,编瞎话,一路走一路还练温习,一旦师傅问起自己前面是什么山,自己将如何回答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当猪八戒用编造的谎言向唐僧汇报巡山情况后,被孙悟空当场揭发出来,于是猪八戒又被唐僧骂了一顿,这才认认真真地去巡山。结果被平顶山莲花洞的银角大王给虏入洞中。孙悟空为了解救猪八戒,也为了除去西行路上的一个障碍,与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斗智斗勇,最终将师傅和师弟全部解救出来。
因为小说平顶山这段故事十分精彩,情节曲折跌宕,读者容易被故事本身所吸引,唐僧对孙悟空讲的话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对猪八戒的懒惰行为,多数读者只认为这是他的性格缺陷,不会再往深入挖掘,猪八戒的懒惰行为还有什么寓意?读者都知道,爱偷懒是猪八戒鲜明的性格特征。派他去巡山、化斋,猪八戒常常因为懒惰半道找到一个草丛偷偷睡懒觉。在宝象国,猪八戒替国王去除妖,与波月洞的黄袍怪交手失败后,他不顾被擒的沙僧性命,独自一人逃命,找个地方先睡上一觉。遇上什么麻烦事,能逃避就逃避,总不愿勇敢面对,“晓得有妖怪,躲着些儿走”的猪八戒,虽然也受过观音菩萨教诲,也立志改恶从善,也期望得正果。在西行路上,却始终难以克服懒惰的毛病。这个鲜明特点使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西游记》作者对修行中的懒惰行为一直持批评态度。猪八戒好吃懒惰看似个人的缺点,小说实际上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大家都知道,猪八戒的法名叫猪悟能,这是观音菩萨给他起的。悟能象征着人的本能,人的本性。孟子说;食色性也。连圣人都认为饿了吃饭,累了休息,甚至过夫妻生活都属于人正常的生理需求。人的本性如此,没有什么不当。但作为出家修行的和尚,如果一味追求人的本能需求就不行了。佛教戒律对修行者的要求,要比世俗社会人们对凡夫俗子要求标准高出许多。佛教教义要求修行者必须要克服自己的懒惰,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也就是按照菩萨行中六度的要求——精进。
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恐怕都难以克服懒散的毛病。坐禅看似很清闲,不用花费什么力气就能做到,但真正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坐禅并不容易。即使是出家修行的比丘和比丘尼,也不一定彻底解决了参禅中懒散问题,彻底断绝对清闲自在的生活追求。出家人由于舍去了世俗事务,修行的外部环境要优于居士们。但许多僧人仍然要为供养分心,为基本的衣食住行分心,因此也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地修行。而在家修行的居士,由于首先要解决衣食问题,总要为生计奔波,为工作操心,不仅很难确保修行时间雷打不动,更难以保证坐禅时的专心,难以保证坐禅的质量。另外,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修养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因此,面对生活波折的感受也不同。有的人遇到困难,泰然处之;有的人会为此烦恼不已,难以释怀。这样的人就很难使自己完全静下心来参禅。由此中断参禅。所以说,无论是在家修行的居士,还是在寺院修行的比丘,修行路上都要炼掉懒惰这个魔,都要去除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唐僧求闲,这也属于一种妄念。修禅人必须要去妄存真,舍妄归真,怎么可以生出妄念呢?闲,有两种状况:一种是“身闲心不闲”,人因无事可做,或因不愿多做点事,于是闲。这种闲叫身闲,甚至闲得无聊而造就许多是是非非。这种人内心不得安闲,总是想东想西,常有心内不安的感受。一种是“心闲身不闲”,整天为生计忙忙碌碌,做工作任劳任怨,但内心却总能保持平和心态,不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也不为遇到一点挫折而懊丧不已,做人比较豁达、大度,这就是修养。但这种人往往会因事务太多,过于疲惫而渴望清闲。唐僧的妄念就是基于这种情况产生出来的。
在菩萨行六波罗蜜中,就有精进。在八正道中也有正精进。什么是精进呢?精进就是指心无杂念,不怕困苦,勇往直前,努力进取,不懈怠,不间断,才能最终解脱生死苦海,迈向涅槃之道。一个人的修行可不是修闲。修行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相当艰苦的精神追求。《西游记》小说所写的取经路上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难,就寓意了坐禅修行的艰难。一个修行的人做一天禅没有什么,但要持之以恒,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功却非常难得。今日干活累了,身体不舒服,不做功了;明天心情不好,难以集中精神,不做功了。缺乏坚强的意志的修行者,总在为自己不做功找借口。所以,精进是需要靠修行者终身的宏愿,需要修行者坚韧的毅力。修行者不仅自己要在人生实践中积极向善,还要努力于帮助他人,也就是作度他、觉他的神圣事业。如果确实能行坚持精进,自然善法日增,迅速取得成就,并最终参透宇宙人生的真相。
此时,对唐僧来说,他与灵山大雷音寺还差得远呢!要想身闲,只有取得真经,成道了,那时候才可以休闲。在还没有取得成功,就想休闲,这就是懒散。不能克服懒散的毛病,就永远不会达到目标。克服懒散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惰性是本能的附属物,是天生的。单靠明白道理还不行。人,不是生来就勤劳的,而是在某个目标或某种利益的驱使下,才成就了“勤劳勇敢”的美德。有时,一个人心里明知不对劲,而愿望却总是促使我们坚持做下去的事情,这就是“心”与“念”的矛盾,此时的唐僧和猪八戒,心里虽然明白,但偷懒的念头还一时去不掉。但是如果不能克服惰性,就什么事也做不成——成佛也不能例外。
要在自己的本能中去除惰性,还得依靠本能,所以小说要让八戒与懒魔作坚决彻底的斗争。悟空再次叫八戒巡山。是识破了惰性,八戒就不能再偷懒。猪八戒从本心是不想巡山,不想做任何事情,可想偷懒孙悟空又不叫他偷懒,这多矛盾?心里有了矛盾,魔就会应运而生,渴望清闲自在的心理同时生起。八戒着魔了,结果他被莲花洞的银角大王俘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