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他人要注意受助者的感受和尊严
(2012-07-29 16:53:19)
标签:
嗟来之食捐助常家仁爱布施尊严杂谈 |
分类: 世态杂谈 |
近日,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一幅名为《牵手》的获奖照片引发诸多争议,不少网民指其有悖公益精神。
照片中,受捐助的小女孩低垂着头,不愿正视镜头,而作为捐助人的同龄小女孩,则昂首挺胸,写满了自豪感。照片虽名为“牵手”,但受捐助的小女孩只是伸出了一根手指,内心的不情愿一目了然,让人感受到自尊被“善意”剥夺所带来的那份难堪。
中国古时候有个“嗟来之食”的故事,是说春秋时,齐国发生了灾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他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喂,来吃饭)饥饿的人说,我正是不吃“嗟来之食”,才到这种地步。终于不食而死。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民话晋商》一书中介绍: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三百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以外贸世家著称的常家捐出赈灾银3万两,还拿出3万两银子,盖了一座戏楼。常家盖戏楼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作为救济乡里穷人的一种方法。常家规定,只要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天的饭。大灾三年,常家的戏楼也盖了三年。根本没有进行成本核算,体现了仁爱之心。这样可以使受救助者得到自尊。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欧洲,有人要救济逃难的路人,为了不使其感到屈辱,总是要求受助者只要将一根木头从大门口搬到院子里,便可以得到一顿免费餐。下一个救助者来后,又会被要求其将木头从院子里搬到大门口。
在佛教的布施中,第一个布施:颜施。告诉我们待人要微笑。第二个布施:心施。就使要对人诚恳,敞开心扉。而不在于布施多少钱物。
我们不能责怪那个作为捐助人的小女孩,她奉献了爱心、帮助了别人,有理由自豪。而且她没有那种居高临下,“嗟!来食”的高傲,但年龄小、阅历浅的她,没有也无法体会到受助者的感受。因此,对慈善爱心人士来说,如何在公益行动中保护受助者的尊严,是应该认真思考的。慈善不仅在于关注和捐助,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互通,体现平等与尊重。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慈善行动时,我们似乎更应强化这种平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