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艺术品收藏市场要小心(下)——闲谈“捡漏”
(2012-06-28 20:07:27)
标签:
礼品饰品天津宋体田黄石文物局杂谈 |
分类: 世态杂谈 |
搞收藏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捡到“露”,即花很少的钱,买到价值连城的文物。其实,捡漏的几率比彩票中奖高不了多少。现在赝品流行,哪有这么多“漏”可捡?
在电视剧《古玩虫》中,描写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工人,精心照顾没儿没女的满族贵族的后裔,在这个贵族的后裔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送给了这个工人一幅清四王之一的王石谷的山水画和一枚翡翠扳指,这成了这个“古玩虫”的镇家之宝。他不是靠什么“捡漏”得到的珍宝,而是以自己的德行感动了他人,自己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我曾问过初中毕业后即在金店学生意的家父,当年为什么不搞点收藏。家父说玩古玩玉器咱干不了。我问:您天天与金银首饰、古玩玉器打交道,不会打眼为什么干不了收藏呢?家父说,搞古玩的一般都得下得狠心。比如一个物件非常珍贵,价值10万元,但你最多给他一千。你给多了,他知道这是好东西也许就不卖了。而这样昧着良心做事,我宁可不做,不会为了赚钱让良心长期受谴责。
一般的情况是,在巨富家中出了败家子之后,常常是收藏者的好机会,收藏者很容易以低价收购到好东西。因为败家子根本不知道文物的实际价值,更不懂得珍惜这些古玩字画,他所关心的仅仅是值多少钱。真可谓“仔卖爷田不心疼”。另一个“捡漏”机会是持宝人家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被迫割肉变卖自己的藏品。
我的一个远房亲戚解放前是天津很著名的古玩字画的收藏家,他在滨江道有自己的门市。解放前夕,被列入了国民党拟定的南撤名单中,因为年龄大了,不希望离开天津(后其从事古玩的三子,在解放后去了香港,十多年年前回到天津时,受到了张立昌市长的接见,成为《天津日报》头版头条新闻),家中收藏了大量的瓷器、玉器和名人字画。
解放初,他曾找到我父亲,说有块田黄石想出手,说你给点钱就给你了。从小在金店学买卖的家父看了这块约一斤重,雕刻着两个小孩摔跤的温润田黄,虽然刻工不是非常精致,但这样大的田黄石实为珍宝。我父亲虽然喜欢,但当时家中拿不出多少钱来。我们的亲戚都没有在工厂工作的,都陷入了生活窘境,几乎都是靠变卖过日子,所以没能买下来。毫无疑问,这块田黄石价值连城。我说这件事,只是想告诉博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的交易,才是真正的“捡漏”,靠遛文物市场“捡漏”的几率估计要小于彩票中奖的几率。
后来,他的许多收藏都留给了小女儿。但不懂得文物价值的小女儿,可以把康熙官窑青花瓶随意送给同事、朋友。唐伯虎的画,她也不懂得价值,轻易送了人。
据我所知,真正的文物,国家文物局都是有底案的。这个小女儿保留的一些字画,天津市文物局工作人员每三个月就到她家去一趟,看看藏品有没有转让或保管不当的情况,如果转让,一定要说出转让人的信息。让她感到非常心烦。她不希望文物局总打搅她,文物局有时只好打电话询问情况。有的字画她送给了自己的侄子,结果文物局工作人员每三个月找她的侄子,跟踪这些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