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记》中对仙道的描写(一)——中国道教神仙的职责和他们相互的关系

(2012-06-24 19:37:30)
标签:

太上老君

中国

道教

《太平经》

宋体

杂谈

分类: 西游研究

  中国本是一个泛神论的民族,动植物甚至是石头都能成为神仙精怪,人更不用说了。因而,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具体有多少神仙,很难说得清,要给他们排个“座次”,分个大小就更加困难了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到了晋朝的时候,有人觉得老子作为道教的祖师爷不够,于是又编出个比老子还早的元始天尊,而且把元始天尊和盘古开天地融合为一,就是说元始天尊在天地出现之前他就存在了。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又出现一个玉晨大道君,也叫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老子因〈道德经〉而称为道德天尊)一起,形成了“三清”。

在南北朝之前,道教的神仙体系是纷然无序的。天地神祗、鬼魅精怪、历史人物、道教领袖,不分主次,漫无头绪。东晋时的葛洪等曾经整理过道教神谱。真正使道教七百多位神灵井然有序排位的是陶弘景道士。他完成了中国道教的宇宙排列图。

 陶弘景精心炮制的《真灵位业图序》把七百多位神灵分成七个层次。前六个层次,是按照道教的宇宙图示排列的。在“道”的位置上,矗立着万神之主“原始天尊”和各种名号的“道君”、“元君”。之后,道分阴阳,由“大道君”统帅的众“仙人”、三皇五帝、孔子、颜回等历史名人紧随其后,拱卫着“太极金阙帝君”,表示已经完成了由“道”、“阴阳”到万物的创造过程。上清派的创始人魏存华灯高居第二神阶,第三神阶纳入了徐来勤、葛玄等灵宝派宿旧。二天师道(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则被安排到第四神阶。最后则是所有的神仙在道教人间教主太上老君(老子)、张奉、茅固的率领下,向道教靠拢,集聚在道教的旗帜下。在第七个层次的诸神中,是以丰都北阴大帝统帅的鬼神系统。这个系统的鬼神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秦始皇(上乡)、魏武帝(上傅)以及汉高祖、齐桓公等等。鬼官系统充满了血腥、恐怖的气氛。

道教神权系统包括:1、道教尊神,如太上老君、三清四御、皇天后土等。2、自然之神,如日月星斗、风雨雷电、山川河海等。3、护法神将,如四大元帅、四值功曹、六丁六甲、六十元辰等。4、群仙众真,如上中下八仙、三茅真君、四大真人等,5、圣人英杰,如三元大帝、关圣帝君、医圣药王、二郎岳飞等。这些神仙,或来自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或来自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往圣先贤,或来自道教的各门祖师、真君真人,或来自佛门的诸佛菩萨、金刚罗汉,或来自道门圣哲的苦思冥想等等。与之同时,道教又分宇宙为三十六天、九地十三音、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每一天、地、洲、洞,都有神仙统治。

本来,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向来以太上老君(老子)或者三清为其神仙世界的最高神,神阶应该最高。李养正主编的《道教手册》就说:“奉太上老君为无世不存之至尊天神,这是道教信徒最根本的信条。谁否认这一条,就不是道教徒。”所以,几乎在所有道教典籍中,玉皇大帝都只不过是道教的四御(六御)之一,而四御只不过是太上老君或三清的臣属和辅佐,地位要在太上老君和三清之下。“三清”中第一清“玉清”,元始天尊,在清微天;底下有“上清”,玉晨大道君,在禹余天;再下是“太清”主持是太上老君,在大赤天。这样形成“三清”,而且形成“三天”,最高的天为玉清天。道教中的东西大多数用“玉”字,玉帝、玉女、玉简等等。

    道教认为:众生生死寿夭、贫富祸福,皆有众神司掌。《太上洞神天公消魔护国经》说,凡人受胎,即天降司命司录常来拥护,在神那里上了户口。《太上老君说五斗金章受生经》曰:“受生之时,五斗星君、九天圣众注生注禄,注长注短,注吉注凶,皆由众生自作自受。”虽然吉凶祸福寿夭等终归是自作自受,但也有神明在冥冥中监察,管理、裁决、职掌众生生死祸福的神祗,由玉皇大帝、紫微帝君、五斗、三元(天官、地官、水官)、泰山府君等组成严密的机构,各有职掌,如“东斗主算,西斗记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为男为女,可寿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又有深入每户的北斗七元使者灶君及每人身中的三尸神等,录人善恶,按时上报天曹裁决。行大善者增添寿算,作大恶者降殃减命。至于死亡,也由神明判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