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患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012-04-02 08:47:50)
标签:
中国医患关系哈尔滨医科大学社会矛盾医患冲突 |
分类: 世态杂谈 |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一院,患者李某因对医生的医疗建议不满,持刀向4名医生行凶,致一死三伤。当晚,有网站刊登新闻后附带“读完这篇新闻后的心情”调查,6161人参与投票,其中选择“高兴”的竟高达4018人,占总数的六成以上。这引发了人们对医患关系新的思考。
我们不能仅仅从医患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而应该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这个调查更多反映出来的是我们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即:对生命的蔑视。这是多年来我们宣传斗争,鼓吹暴力酿成的苦果。现在社会上因为小摩擦一言不合,拔刀相向闹出人命的事情并不鲜见,不仅仅针对医生。更多地说明了当今社会中有一种非理性心理的存在。
医患关系如同其他社会关系一样,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是正常的,但在一些地方出现严重的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医患冲突,则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和背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李某行凶杀死医生个案,问题表现在医院和医生身上,根子却在政府投入不足上。由于国家对医疗事业严重投入不足,致使本来应该是公益事业的医院,国家却让这些医院企业化管理,由医院自筹经费,医生的工资收入和奖金,完全靠其自行创收。换位思考一下,这些医生许多是本硕连读,在有了一定的从业经验之后,往往都30开外了。他们也要生活,虽说现在体脑倒挂的情况得到了改善,拿手术刀的比拿剃头刀的收入增加了,但医生的前期投入非常多。这也是西方国家医生收入普遍高于其他从业人员的原因所在。
前几年,由于国家对医疗机构投入的严重不足,医生和医院也没办法,他们只能昧着良心,通过过度治疗、加大检查费用来创收。这当然要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我们许多地方的医疗改革,让个人付费比例过高,从而加剧医患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重建医患信任,需要加快推进医改,彻底消除医患之间“经济对立”的根源,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医改的成果。
当然,从医生来说,应该用心对待患者,既要解除患者身体上的痛苦,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虽然医学不能包治百病,但至少可以情暖百家。从患者来说,也要体谅医生的压力和不易。医生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的职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曾与几个医生谈起这个问题,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收入并不高的情况下,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因此,全社会都应树立尊重医学、尊重医生的良好风气。其实,医患之间的共同敌人是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