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的基本理论(二)——“六度”

(2012-03-21 19:41:16)
标签:

正定

大乘佛教

禅定

布施

释迦牟尼佛

杂谈

分类: 西游研究

1、“六度”产生的渊源

佛教最初几百年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口耳相传,没有文字记载。这样,在诵经过程中,由于人们记忆上的差异,很难避免诵经时出现差异。另外,释迦牟尼佛由于始终坚持有教无类,对任何出身和文化程度的人都不排斥,所以,他在教授佛法的时候只能根据受众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领悟能力,因人而异说法。因此,每次说法内容不可能完全相同,这样在弟子中,就容易出现对佛学教义理解方面的差异,结果大众部成为以后兴起的大乘佛教(或称为北传佛教)的先驱。上座部佛教就发展为小乘佛教(或称之为南传佛教)。佛教著名经典《阿含经》大体上反映了佛陀言教的原始面貌。后来,大乘佛教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已经与原始佛教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大小乘佛教的发展情况和主要差别,我们将在后面的篇章里,作比较系统的介绍)。

大乘佛教特别注重菩萨行。要修菩萨乘,最基本的方法是要按照“六度”去做。所谓“六度”,又称六波罗蜜(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达觉悟的彼岸的方法或叫渡船)可以使凡人达到彼岸。这六度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功德。这六种功德,最终可以使人摆脱无休止的“六道轮回”,达到“涅槃”境界。

2、六度的基本含义:

第一,布施。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就叫“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不再恐怖的开导和鼓励就叫“无畏施”;凡是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就叫“法施”。这三种都是布施,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给他人财物才叫布施。佛教所说的布施比一般人理解的布施外延要广得多。

第二,持戒。持戒起码要持五戒。五戒分别是戒杀生。实际上是要求人们不能残害生命;戒饮酒。要求人们不能饮酒。实际上是说,不能因为饮酒使人丧失理智,做出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事情来。戒邪淫。是指除了已婚夫妇之外,坚决杜绝其他一切男女之间的淫事。戒偷盗。是指不能偷盗国家和他人的财物。戒妄语。是要求人们不能信口开河,不守信誉和承诺。如果不遵守以上佛教最基本规定,就难以摆脱六道轮回之苦,实现彻底解脱。

大目犍连的《法蕴足论》上赞叹五戒功德说:“有人能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戒,清净守持,这个人内心上是恬静而安乐,无一切恐怖。现世生多胜福,为贤圣所钦叹。身坏命终,升安善趣,生于天中。”

第三,忍辱。忍辱是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永远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精进,就是指心无杂念,不怕困苦,勇往直前,勤行不倦,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己觉悟同时帮助他人觉悟的事业。如果能行精进,自然善法日增,很快取得成就。

第五,禅定,就是静虑。静是指心体寂静,虑是指审察思虑。能使心止一境思维研修,而得正定就叫禅定。进入禅定是引发智慧的前提和基础。精修禅定,则引发静虑,最终开悟见性。

第六,般若。般若,有时也译作智慧,是自觉觉他地修行禅定和智慧。但般若严格地说与普通意义上的智慧并不完全相同,智慧一般是通过学习或经历所得到的。而般若则不是通过后来学习而获得的,而是通过静虑,获得原本每个人都具有的先天的智慧。这种智慧是离开一切虚妄相,众生本身具有的真如,这是修行的最终目的。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如能大彻大悟醒觉迷梦,不但自己觉悟,还能帮助他人觉悟者,皆可成佛。人人都有开悟的机会,关键在于自己克服贪(贪图享受,欲望无穷)、嗔(愤怒及责怪别人)、痴(不明白世界真相)三毒,勤修正道,破除常见。但一般众生都在迷梦颠倒之中,追求各种物质利益,甚至为此不择手段,而贪婪(贪)、愤恨(嗔)、痴迷(痴)恰恰是成佛的绊脚石,是苦恼的根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