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放下”(下)——为官者的放下
(2011-12-18 14:09:38)
标签:
清流领导班子组织生活会校长办公室巧言令色杂谈 |
分类: 世态杂谈 |
许多从高位退下来的领导,退休后因反差太大,所以情绪一落千丈。要么发呆,要么发牢骚。自己不痛快,让别人看了也不舒服。
退休了,应该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有的人虽说不是什么大官儿,却总爱摆谱。俗话说:“鸟不大,架(子)大”。其实,根本没有人买他的账。所以当他看到过去围着他转的人,如今对他十分冷淡,感到非常失落。
首先,这些人的烦恼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他自己找的。是在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为什么这样说?您可以设想一下,当初他在位时,所提拔的净是些什么人?多是唯利是图,巧言令色者。正直无私(也就是孔夫子称之为“君子”)者,肯定不屑于溜须拍马,逢迎献媚这一套,有时甚至还会提反对意见。所以在领导者的眼里,远不如那些溜须拍马者看着舒服,听着顺耳。正直的人更不可能花大钱贿赂他,因此这些君子永远得不到重用,充其量是使用——君子的业务能力普遍较高。领导一手提拔重用的这些人,过去所以对他俯首帖耳,是看在他的权力上,而不是发自内心爱戴他。尊重的是他的职位。在他退休失去利用价值后,不可能再把他再当回事,对他毕恭毕敬,热情有加。领导者内心失落能怨谁呢?俗话说,脚底的泡,自己走的。
第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我岳父的表哥,曾在国务院某部当司局长。在他58岁时,我曾问过他:大伯您退休之后,是不是再当几年顾问。他非常坚决地说:不!我退休了,就直接退下来。我问:为什么?他说,我在位时,我的意见未必都正确,但副手常常要按照我的意见办。我退休后,接替我工作的一定是我原来手下的人。如果我在那当顾问,有事人家问你不问你?问你的话,你的意见未必与他的想法一致。这样就弄得人很尴尬:按照你的意见办,显然不是人家的想法;不按你意见办,又显得对你不尊重。所以,我如果退休后,希望再发点余热,那也要另起炉灶干点别的,绝不能在原单位任职(后来他到深圳,在一家大公司做董事长)。
我还认识一位处级校长,退休后还天天上班,学校的任何决策,他都希望参与意见,仍按在位时的思维办事。早将自己已经退休的事忘了。后来,学校领导班子在研究工作时,要将同办公室的校长叫出来:“某校长,你出来一下,咱们研究几个事情。”只把他一个人留在校长办公室。后来他发觉了,心中郁郁不乐,两年后,患癌症去世。
第三,放不下是因为对权力的眷恋。
我知道的另一位局长,在56岁时,从局长改为书记,从书记位置退休后,每月还上单位参加党组织活动。开始,在党组织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新的局长还客气两句:下面请老书记给我们讲话。这位当惯了一把手的老领导,忽略了自己的身份,不知趣地像在职时那样慷慨激昂地讲话。后来,再开组织生活会,活动结束后,新局长说:“老书记,我们一会儿还要研究点事,要么您就先——撤?!”非常明确地下了“逐客令”,弄得这位老局长灰溜溜的。这些不快完全是自找的,是多年来对权力的眷恋。许多领导班子纠纷,表面上看是因为见解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其实,“班子不和是因为权,家庭不和是因为钱。”
我六叔原也是个处级干部,在文革中,是一个大学招生小组的副组长,应该说握有一定实权。因为知识青年一旦招到高校,不仅可以离开农村,而且彻底解决了后半生的工作问题。我曾在六叔家见找他的人挨个排队,谈完一个走一个。后来六叔退休后,我问六叔是否有些不适应。六叔说,过去,咱有点权,可咱总是嘀嘀咕咕不敢用,所以和没权也差不多。现在彻底没权了,也就无所谓。
“放下”需要胸怀。“放下”不是放弃。孟子主张“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为”即拿起,“不为”即放下,“放下”是“拿起”的必要前提。如果不分主次前后、轻重缓急,什么事都“为”,势必“无为”又“无成”。舍弃小溪的清流婉转,才有大江的烟波浩渺;舍弃小丘的玲珑俊秀,才有高山的巍峨伟岸。
如果说,“拿起”靠的是勇气,那么,“放下”考验的则是智慧。一个心智健康的人,能够做到先贤范仲淹所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功的时候,不可忘乎所以;在高位的时候,不可目空一切,自鸣得意。失败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退下领导岗位,也不用耿耿于怀。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才是健康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