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有失传的危险
(2011-06-30 18:22:19)
标签:
直隶民间故事《民间文学》《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 |
分类: 谈天说地 |
在我小的时候,居民家中都没有电视机,居民如果想看电视,只能花钱到小剧场或工厂企业去观看。天津市能收到两个频道——“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和“天津电视台”节目。当时,家中有台无线电收音机,听听新闻和音乐、曲艺就不错了。夏天的夜晚,孩子们最大的享受就是,吃过晚饭,坐着板凳或马扎,在阴凉的丝瓜棚下,听大人讲各类的故事。
在我听到的故事中,既有如《水浒传》、《西游记》这样的传奇故事,也有现代的长篇小说,如《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由于文革前我年少,最感兴趣的还是民间故事。对那些神奇故事,充满了各种遐想,至今难以忘怀。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些出版社曾整理出版了一些民间故事选集。还创办了如《民间文学》这样的专门期刊,对于推动民间文学的传承与整理,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成了大人给我们讲故事的最佳“话本”。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故事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秃尾巴老李的故事》、《青蛙骑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梁山伯与祝英台》、《望娘滩的故事》。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专辑,如《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有些当年非常流行的民间传说,如今已经不再民间口耳相传。比如曾经在河北、山东一带非常有名的《秃尾巴老李的故事》许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去年我们外出旅游,正赶上阴历6月初八,同行的一位老同事问我,今天下雨是不是与秃尾巴老李回家日子有关?我说,也许是吧。同车的其他人感到很诧异,便问起“秃尾巴老李”是怎么回事?年近五十的中年人居然没有听过“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同样让我惊讶。看来这些民间故事(包括其他传说),已渐渐地远离人们的生活。如今儿童的神话故事,完全被大灰狼等外国童话、神话,甚至新编的故事所替代。
印象中的“秃尾巴老李”的故事,说的是直隶(即河北省,也有传说是山东省),一家姓李的中年夫妻,多年没子,这次媳妇产下一个肉团后,从里面钻出一条蛇,老父亲见了一惊,认为是怪物,马上用刀去斩劈,这条蛇飞快跑掉了,只是蛇的尾巴被斩掉。后来这条蛇跑到如今的黑龙江一带,化作一个小伙子,来到一老人家求宿,老人接纳了他,还告诉他可以在附近开垦一些荒地种上粮食。老人天天下地干活,可是这个小伙子却不慌不忙,不去开垦荒地。老人催促说,几天再不耕种,就错过时节了。结果,夜里小伙子变成了一条黑龙,用鳞片很快将荒地开出来,还撒上种子,这一幕幕都让老人看到了。老人回到家,与小伙子说起他看到的情况。小伙子见已经无法隐瞒了,就如实托出,说他近日要与占据这里的一条白龙决斗,让老人帮助他。老人说,我没有任何武艺,哪能帮他的忙。小伙子说,用不着你去助战,只是为我在江边准备好150个馒头和几十块石头。在我们争斗时,如果见水中伸出白手,你就往水里扔石头,如果看见伸出黑手,就往水里扔馒头。
白龙与黑龙从早到晚,一直在江中搏杀不已,这时,老人终于看见水中出现了黑手,就往里面扔下馒头。过了一会儿,水中又出现了一只白手,老人又连忙扔下石头。又战了会儿,江中恢复了平静,黑龙从江中出来说,已经将白龙杀死。原来,当黑手伸出水面的时候,是黑龙要吃的,黑龙吃下馒头补充了体力。而白龙伸出手后,老人将石头抛下,白龙吃了石头,根本消化不了,很快被黑龙杀死。黑龙就成了这一片水域的主宰。所以,后来人们在渡江的时候,艄公总要大声问询:“船上有没有直隶(或山东)人?”即使船上没有直隶(或山东)人,人们也会高喊:“有!”以此寻求黑龙对自己同乡的保护,得以平安渡江。
黑龙尽管对他的生父恨之入骨,但对他的母亲还是十分孝敬,每年在他母亲的忌日(阴历6月初八),他都要回到直隶省老家来祭奠。因为它是真龙,所以总是带雨带风,这一天一定要下雨。
类似这样的民间故事,在中国不胜枚举。中国的民间故事十分丰富,这些宝贵资料如果在外国,不知要出多少学术论文与博士,而中国仅仅是做了一些收集工作,研究却远远没有跟上。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还要有一批愿意献身于这项事业的志愿者。如果在这块领域发掘,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动漫题材,远比从国外进口的一些动漫故事精彩。
当然,一些民间故事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比如有宣扬迷信,鼓吹暴力的倾向。上世纪五十年代编写的一些民间故事,比如《宝马驹和火龙衣的故事》,充满了穷苦人对地主老财的轻蔑和仇恨心理,是中国人仇富心理的最佳诠释。故事说的是,有几个长工买了一匹瘦马,然后向马的肛门里塞了点碎银子,谎称此金马驹可以拉金尿银,以此诈了财迷心窍老财主的一批金钱。他们还以破衣衫冒充可以抵御风寒的火龙衣,让老财主用皮袍来更换,老财主在一次外出赴宴时,发现天气太冷,就换上破衣衫,结果越走越冷,冻死在半路上。《大虎和二虎的故事》作为长工与地主斗争的典范,直接宣传暴力,还被选入小学教科书。这些民间故事应该属于糟粕,呼吁在日后整理过程中应予以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