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道教的关系(3)—— 道教的几个著名代表人物(上)
(2011-06-05 20:25:07)
标签:
葛洪洛阳道教张道陵五斗米道 |
分类: 西游研究 |
(1)张陵
张陵又称张道陵,是西汉道教正宗的开创者。张陵是中国道教的开山祖师,传说他是西汉初文成侯张良的八世孙。张良在秦末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天下初定,被委以重任,但张良弃官不做,飘然而去,随赤公子学“辟谷、引导、轻身”之术。张陵年轻时曾被以“贤良”的名目推举到京城洛阳。经考试,张陵中了“贤良方正科”,被委任为巴郡的江州(今重庆市)县令。张陵上任不久,目睹着统治阶级的堕落,感到仕途险恶。觉得与其在边远山区默默无闻做官,还不如像祖父辈那样,跳出尘世,以图“益寿延年”。后来,张陵果然谢绝了朝廷的一再挽留,隐居于洛阳附近的北邙山中,开始研习“黄老之道”。
为了躲避朝廷多次征招,张道陵索性离开洛阳,遍游名山。在今江西贵溪县的龙虎山旁,张道陵结庐山中,炼丹筑坛。传说,张道陵炼丹三年丹成,食后变为少年容颜。他又得到秘传真书,所以日后他的弟子就将龙虎山为道教的祖山。
汉顺帝时,张道陵又来到四川大邑县附近,写下了“以明天道”的道书二十四卷。他在此地系统地向当地居民讲授道,打井修路,发展生产,还用中药、针灸、气功等艺术,为人治病,深受蜀民的拥护。因此得以在此地建立了庞大的具有严密组织和较为完备的“太平”教区。要求加入天师教的民众,必须缴纳五斗米供斋醮之用;教民要唯一信奉原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神,不得另有祭祀;教民对家人要慈孝,对外人要敬重,不准兴讼好斗,不准欺诈世人。他的弟子中有用符水咒术治病,因此百姓信仰者非常多。
《汉天师世家》记载,张道陵在传达完太上老君的指示之后,将经书、宝剑等东西交给了他唯一的儿子张衡,并告诫道:太上老君传我圣道,建立道业,今后由张氏一子继位,非宗亲不传。当日,他分发了自己炼成的丹药,与夫人雍氏、弟子王长、赵升,女儿文姬、文光等白日冲天而去。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大行其道。张衡死后,孙子张鲁掌管着道教事务,直到汉末黄巾张角等人借道教组织起事,被朝廷镇压,五斗米道也从此消沉下去了。
实则,黄巾首领张角等人以所谓“太平道”起事,不过是借太平道笼络人心,与张道陵之五斗米道,并无直接关系。张道陵之教,自张鲁的后代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后,便代袭其职。从此就形成了后世所称的张天师道,为历代王朝及民间公私默认为道教领袖。张天师道,崇尚符箓(lu)术法,既不同于方士之服炼,更不是原始道教及老庄道家之道。三国时出现了许多著名道士,如于吉、管辂、左慈等,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对这几个道士并不陌生。他们或以卜筮占验,或以方术炫奇,形成了道教的另一派系。
(2)葛洪
小说《西游记》中,多次提到葛天师,葛天师实际是公元283年出生的著名道士葛洪。葛洪出身世家。他十六岁就开始博览群书,短短几年就读书破万卷。葛洪对神仙之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他体弱多病,尤其喜欢“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的“仙药”采制方法。他向老师请教各种植物、矿物、金属“仙药”的特性,冶炼和服用方法。
303年西晋天下大乱,赵王司马伦称帝后,各王纷纷起兵讨伐。战争越打越大,战场从洛阳、长安(今西安)一直延展到黄河南北。又发展到江州(江西)、扬州(江苏、浙江)。本来在江苏句容一心想著书立说的葛洪,被任命为都尉,让他组织起人马,配合政府军行动。葛洪带兵有方,他身先士卒,所带的队伍打了好几次胜仗。他的官职由都尉升为“伏波将军”。但葛洪并没有受领“伏波将军”的优厚待遇,将受到的封赏全部分给了较穷的将士,“投戈释甲”,在一片赞美声中,踏上了北去洛阳的道路。
但此时洛阳战乱频仍,葛洪遇见了故人邀请他去广州任参军。谁知故人后被政敌所暗杀。本来葛洪就不愿为官,在故人被害后,内心受到一次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事业的重要和生命的价值,觉得与其做胆战心惊的官,还不如修身养性,重撰自己丢失大半的书。于是,他拒绝了许多节将的做官邀请,一心一意尽访高道名观。葛洪虽然生活清贫,但这里没有官场行贿受贿,欺压百姓,投机取巧的种种腐败之风。可以有更多时间修改自己的书稿,冶炼丹砂。
葛洪不是行医,为当地居民治病,便是著述立说,把民间常用的药方统统汇编为书,编撰《金匮药方》100卷。他主张医学应该着眼于乡村广大群众,医术、医药应该经济适用,简便易行。在西晋时期,葛洪能够有这种为民着想的思想十分难得。
公元317年到318年,葛洪终于编定了他的子书,以自己的号将该书命名为《抱朴子》。《抱朴子》汇集玄道、炼服、符箓、占验等,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葛洪在道教分化、繁衍的关键时刻,站在金丹派的立场上,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使晋以后的世族道教有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