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道教的关系(2)—— 道教的发展脉络
(2011-05-22 17:22:03)
标签:
中国道教《道德经》丹鼎派全真教 |
分类: 西游研究 |
中国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崇尚黄老之道,提倡无为而治,于是形成了产生宗教的气候和土壤。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道家学术,由秦汉方士类变为道教。
汉代出现了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开始把老子往道教这方面转化,到三国时出现《老子想尔注》,完全用宗教来解释老子《道德经》。除了把老子《道德经》解释成宗教的东西之外,老子本身也被神化成了太上老君,成为道教最早的祖师爷。
至北魏太武帝时,权臣崔浩信道士寇谦之,怂恿武帝灭僧排佛,至北周武帝,又有灭佛之事,这是中国佛道互争地位的一段惨史。魏晋之际,道教盛行,它的势力一时驾儒教之上。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是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所以,隋文帝对佛教非常重视。将三教的次序规定为佛教为首,道教为次,儒教为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
唐代从李世民开始就崇奉道教,这里即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君权神授论,太宗李世民将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李耳)作为自己的祖先,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所以在贞观年间道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实质上是利用宗教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
道教神仙思想的变迁,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唐代安史之乱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动乱时期,造成了道教内容的改变和道士成份的改变。此时奉道求神仙的人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隐于山中,不求闻达,如唐初的潘师正。二是精究方术,全性保真或炼丹合药。如刘商(为中山靖王之后)。三是身情异术,逃于形骸,隐于市井的,如孙登。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使道教形成了这样两类人:一类是仕途无望归隐山林,到道教中找寄托。有的是辞官不做,逃于世外。另外一类人专修道教之方术之人,以求在乱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贫弱。这些在《太平广记》、《江淮异人录》等著作中,有详细记载。
唐末五代以后的人们对道教的追求,多带有实用目的,内儒外道的道士无形中使道教渗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道教的演变,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至唐宋间,受禅宗影响,道教有了逐渐摆脱支离驳杂之趋势,在继承原始道家及老庄之言的基础上,而产生金丹大道之说。影响到了道教金丹思想向内丹思想转化的过程。最典型的标志是宋代全真教的出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被传为神仙的唐代吕纯阳(吕洞宾),宋代的张紫阳(伯端)、白紫清(玉蟾)等人。元代以后,道教逐渐演变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教散乱芜杂的存在方式。道教丹鼎派分外丹和内丹两大派别。早期丹鼎派基本上都属于外丹派,但因其多以师徒相授的方式在个别道徒中流传,故流行不广。自葛洪之后,外丹派才得以大行于世,至唐达到鼎盛。外丹派以炼制金丹为其主要特征,辅之以守一坐忘、胎息行气、屈伸导引、辟谷房中等修行方法。但是,鉴于服食金丹多有中毒身死的惨痛教训,所以五代乃至宋代,丹鼎派便由外丹派向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的内丹派转化,并渐趋于内丹一派。至南宋、金,钟吕内丹派又分化为南宗和北宗:南宗以张伯端为代表;北宗以王重阳为代表,形成了道教全真派。入元之后,全真与南宗逐渐合流,最后汇为全真一派。故元明以来,道教便形成以全真为代表的内丹派和正一为代表的符箓派的对立,但二者在对立中又有相互影响与融合。
宋代全真教主王重阳则公开把儒学之精华,佛教之瑰宝纳入自己的新教理论中。他将儒家的《孝经》、佛教的《心经》和老子的《道德经》,直接引进,形成了道教的新流派。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他在《金关玉锁诀》中别出心裁地给三教始祖排位次:“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确定了“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
宋代是中国道教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外患内忧的时期。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了巩固君主地位和加强中央集权,针对君弱臣强和兵变割据的问题,采取了集中军权,削弱和分割地方长官权力,加强行政权等一系列措施。致使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北宋一直受契丹、辽、金等外患困扰。农民起义高达113次之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渴望通过信仰宗教慰籍自己的心灵。宋代尽管有这样多的内忧外患,但道教不仅没有爆发过宗教性的社会骚乱,而且稳步走向繁荣,当然,这与宋代皇帝对道教的态度和宋政府对道教管理分不开的。
北宋末年,徽宗赵佶笃重道教,崇奉道士林灵素,事以师礼。宋徽宗虽未排佛,因极力崇信道教,曾多次将佛寺改为道观。在昏君徽宗的倡导下,君臣合唱,曾掀起一场崇奉道教的狂潮。尤其是降鸾扶乩之术,昌盛一时,正是“道君皇帝”沉醉虚无的时候,金兵挥师南下,宋徽宗本以为可以借助“天兵”御敌,结果所谓“天兵”没有接来,北宋王朝倾覆,徽钦二宗被俘,身为臣虏,最终老死金国的枯井里。人们无法饶恕邪道的亡国之罪,因此,道教在南宋越来越没有市场。
公元1258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持,嵩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全真教败北,按论战前的约定,全真教十部经书被火焚,数百座宫观输给佛教。从此,全真教衰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