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悟空”的寓意(3)——为什么叫孙悟空

(2011-02-26 15:16:02)
标签:

孙悟空

方寸山

《西游记》

宋体

佛祖释迦牟尼

杂谈

分类: 西游研究

悟空是本心,本心其实也就是本性。本心和本性,是一样的东西。《西游记》作者把悟空这个“本心”又称为“本性”,是有深刻含义的,这并不是笔误。

孙悟空为什么叫“悟空”,空是佛教对世界的总体看法。“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句话读者都不陌生,但许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甚至有人望文生义,以为这句话的含义是“色情到头来是一场空”。正确的理解是:虚空是物质世界的本相,物质世界是虚空的。在佛经中,色多是指物质世界,而与所谓色情没有关系。但这样说,仍让人费解,我们看到物质世界,明明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能说物质世界是虚空的呢?这应从两方面理解。

第一,佛教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是说宇宙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的相互关系,其间,没有恒常不变的存在。始终处于迁流变动的状态。行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包括佛教本身,也同样是无常的,而不是永恒的。

第二,一般人是用肉眼看到具体的物质世界,可如果从分子结构的角度看,所有物质不过是一百多种元素化合而成的,如果从更小的质子看,它们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区别。有些确实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比如佛祖释迦牟尼曾对弟子讲,每一杯水中有4万条虫。在两千多年前,这是难以置信的,因为普通人无法看到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但佛祖释迦牟尼可以看到,所以,他说物质世界就是空的,物质间是没有差别的。我们对空间的大小和时间长短的认识,是由于我们在无限的存在之中,自我局限于有限的存在。如果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便进入无限的存在,和整个的宇宙相等。

小说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这一段讲的是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的悟道过程。悟,是道心所悟,不是凡心所思,是本心觉悟。彻是透彻、完全。菩提是真心、本心,无妄之心。真是真实、正确。妙是玄妙、微妙。理是道理、真相。悟彻菩提真妙理,就是悟出了悟空。

    禅宗突出“识心见性”,认定主体之心与客体之性本来同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靠逻辑的理性的方式是永远也达不到的,此岸与彼岸虽都只存于心性,却要靠一个“悟”。一个禅者从明心见性开始,就开始了舍除“法”的过程。明心就是舍除对一切心外之法的执求。除去各种欲望和追求,除去“贪嗔痴”,当一切法都舍除了,剩下的舍不掉的本心、本性和本能,也就纯净而无污染,就是“空”,这样,就接近成佛了。觉悟就是佛,不觉悟就是众生。

    道教一向持天地人的“三一”模式,主张天人一体,道气一贯,道教修炼的目的在于泯合主客,感通道体。在老子、庄子那里,最高和本体——道乃是不可分的整体,为了达到悟的境界,庄子主张“吾丧我”,这一点与禅宗要求“无念无相无住”相一致。都是要求以整体的心态把握完整的道体。与禅宗有着显明的一致性。

《西游记》的作者是把孙悟空当作人心的幻相来刻画的,是想通过取经的故事来宣扬佛化的心学。以孙悟空的形象,阐述由凡人修炼成佛的艰难历程;以孙悟空的形象,暗喻正确的修行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