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的性格特征(3)——宋代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性格转变的分水岭

(2011-02-14 12:39:19)
标签:

中国

宋体

《东周列国志》

匈奴

荆轲刺秦

分类: 中国文化

宋代开创了华夏首次被异族整体灭亡的先例,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性格转变的分水岭。

宋代以前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翻开《东周列国志》,你会发现,那时的中国人特别有血性。整个社会充满了自尊、知耻、忘我、利他的人格特点。看看先秦故事,总觉得那时候的中国人活得豪放刚烈,是真正的人,那是一种令人敬慕的春秋精神,春秋人格。荆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说明了早年中国人舍生取义的侠肝义胆。赵氏孤儿、管鲍之交,反映了中国人的耿耿忠烈。为了解除伍子胥担心泄密之忧,几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可以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诠释着什么叫轻生重义,什么是生死相许。春秋战国时的中国人,活得是那么有声有色,死得爽快清白。在后人看来,他们也许有点稚拙,有点简单,但却像少年一样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挺拔和纯真。

即使到了汉朝初年,田横手下的五百壮士从海岛来到长安,得知主人已经自杀身亡,于是集体自杀报主。张骞两闯西域,班超投笔从戎,深入西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实践了汉武帝“敢犯天汉者,虽远必铢”的战略威慑;追杀匈奴逃向欧洲。大汉使节苏武,曾被战败的匈奴扣押在茫茫雪原的地窖内,十九年不改汉节,在冰天雪地中以羊毛草根甚至于靠掘田鼠就着冰雪充饥,每天仍持旌节遥望南方为祖国祈祷。都表达了中国人不畏强暴,杀身成仁的民族血性。

靠军事政变上台的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兵变割据后患无穷,宋太祖立国后,“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战将的指挥权。政府高级军事官员都由文人担任,实行兵将分离。宋太祖积极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采取了集中军权,削弱和分割地方长官权力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止军人专权和武装割据。却使华夏儿女原有的忠勇果敢,光明磊落的品质,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风,敢于把敌人打入地狱的英雄气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民族血性渐次消退。

宋元之间,是中国人集体人格的一次劣化。元朝和清朝两代被异族奴役的经历,使中国人性格中的自尊自信受到毁灭性打击。铁骨铮铮的中国人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灵魂和身体的分裂。

林同济先生在《文化形态》一书中指出:以秦为界,中国男子汉的代表——士阶层,经历了从“大夫士”到“士大夫”的转变。“士大夫”者,类似于武士阶层,崇尚义(荣誉)、礼(荣誉之规),人格的训练基于死的决心,勇为义礼舍身,是一种“刚道”人格。“士者,事也”,“大夫士”重视“器物”,靠“技术”立身,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和谋生手段的阶层,不乏男子汉气概。自秦以后,“大夫士”逐步蜕变为“士大夫”,士成为做官之阶梯。“义”变成了面子,“礼”变作应酬,不求做事,只想升官。士人男儿由原来的“刚性”人格,嬗变为“柔道”性格。

日本许多学者认为,中国至宋代以后,就没有了先秦时代武士精神了。那种为信仰和义气,为君主、为朋友舍身献身的勇士,已成为历史。但是中国的武士精神却在日本发扬光大。当然,日本人的武士精神,在二战期间,用在了对外侵略战争上,使武士精神变味儿了,异化了。

另外,南宋朱熹注解儒学,也是儒学走向没落和衰败的开始,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进一步被扭曲。儒家的包容思想,使中国人形成了以中庸、调和、求中为主,积极进取和消极萎缩为副的多元的民族性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