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始人的来历
(2010-05-21 22:16:07)
标签:
宗教佛陀净饭王牧女悉达多王舍城文化 |
分类: 西游研究 |
佛教创始人的来历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是在2500多年前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这是位于今天尼泊尔南部提罗拉克特附近的一个小共和制部族国家。他是净饭王之子。名叫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悉达多王子出生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他的姨母成了净饭王的王妃。姨母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王子身上。悉达多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他虽然在王宫里过着豪华的生活,但他在几次走出宫殿,看到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夫;绳索鞭打,口喘汗流,拖着犁头的耕牛;蛇虫鸟兽弱肉强食的情景。白发弓腰,风烛残年的老人;痛苦呻吟的病人;牵衣顿足哭泣的送葬队伍。即使有钱的人家也常常遭受挫折和不幸,每个人最后都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他总在想:用什么方法来解脱人类生、老、病、死轮回不息的四大苦患。他读过吠陀书,吠陀书是婆罗门教的书籍,但吠陀书并不能解决以上这些问题。他学到的所有知识和他未来的王位、权力都不能解决所有人生、老、病、死轮回不息的四大苦患,于是他有了出家的念头。他要探寻解除这些苦恼的途径和方法。
净饭王为了阻止王子出家,曾想过各种办法从生活上羁绊他。悉达多十六岁时,净饭王让他和邻国的王女也是他的表妹耶输陀罗结婚,婚后他们家庭很幸福,但这并不能阻挡悉达多探求真理的决心。正在他要出家的时候,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成了出家的羁绊,因而他把儿子取名叫罗怙罗(就是障害的意思)。然而悉达多出家的决心已定,谁也留不住他。终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离开宫殿,出了国城,抛弃万贯家产和优越的生活,进入森林中,换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成为一个苦行者。从此一心一意地去寻求真理。
他进入森林之后,便参访了当时有名的外道仙人,修行瑜伽,并很快达到了老师同样的境界。没有更高明的老师供他去参访求教,他便只好独自一人,修习苦行去了。消息传到净饭王耳中,净饭王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跟随他,以便照顾他的生活。这五位侍者被悉达多的精进精神所感染,也陪伴悉达多修行了六年苦行。当时的印度人,普遍认为极端的禁欲主义是达到真知的途径。悉达多和五位侍者参访了许多宗教界的名师,研习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修炼最严格的苦行。他想通过苦行的生活来感悟人生的问题。
有一天,悉达多终于认识到:这种办法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折磨自己的肉体,只能使自己的头脑模糊不清,而不会使自己更接近真知。于是他走到尼连禅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在他上岸的时候,由于身体很弱,没走几步,就一头栽倒在沙滩上。此时,两个牧女见太子昏倒在地,就救起了他。牧女恭恭敬敬地捧着一碗乳糜,奉献给悉达多,悉达多接受了供养,慢慢恢复了气力。当时,随从他的五个人见到这个情景,以为悉达多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悄悄地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继续他们的修行。
其实,悉达多并未堕落。他认识到极端的苦行和放任的享乐,同样无济于开悟的目的。佛教称此为不苦不乐的中道行。此时悉达多恢复了体力,拜谢了牧女,一个人走到一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下,铺上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坐着,发誓说:“我如今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苦苦地思索人生的真谛。经过七天七夜(有佛经说是四十九天)长时间的沉思默想,接受了各种生理、心理及自然界的冲击和考验,战胜了种种诱惑和烦恼魔障,于十二月八日这天夜里,达到冥想的最高境遇,大彻大悟,洞悉了人生真谛,得到了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明白了解脱众生生死轮回之苦的方法,终于成佛。由此创立了佛教。
我们说的“佛”就是“佛陀”,“佛陀”是梵文的音译,我们简称为“佛”。意思是觉悟者。醒觉、觉悟的人就称之为佛。如有学问之人称学者,由学而得醒觉之人称觉者。“佛”就是觉、觉悟、觉醒。我们必须明确,佛是觉悟的人,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佛陀以人间的肉身,完成了无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严格按照佛所说的修行方法,切实去努力,便有成为佛陀的可能。
以后,他用了很长的时间向人们宣讲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他经过思索得出的一些结论,受到了广大听众的信仰,逐渐形成了佛教。于是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成为并列世界的三大宗教。
佛祖从未将自己视为教团的统治者,教团的大众是在教法的指导下,从事修行;教法虽然为佛祖所说,却是众生自身所本来就具备的,佛祖只是悟得了众生本就有的原理,向大家指点迷津而已。因此,归依三宝的最高境界是归依自己的本性,归依使修行者达到显现本性的修行方法。
释迦牟尼成佛后,许多人在聆听了佛的教诲后,都表示愿意皈依佛门。在摩羯陀国有一座山,名叫耆阇崛山。因为这山的形状像一只鹫鸟,而且成群的鹫鸟常年栖息在这个山上,于是人们就将耆阇崛山改称为鹫山。这里风景秀丽,满山长满茂林修竹,鲜花盛开,微风吹来,芳香扑鼻。佛陀带着1000多名弟子来到这里,国王频婆娑罗闻讯后,立即派大臣去迎接。据说,王舍城的人们倾城而出,手持鲜花,从王舍城一直排到灵鹫山下,约有十里地长。国王和大臣在聆听了佛陀的教诲之后,都要求皈依佛教。但由于他们要治理国家,不能剃度出家,便只好做了佛陀的在家弟子。为了能够经常聆听佛陀的教诲,国王决定在王舍城的迦兰陀林中,为佛陀建造一座精舍。消息传开后,满城百姓喜形于色,竞相传告,人们纷纷送来砖瓦材料,建筑工程也日夜不息。不久,精舍建成了。这是寺庙的前身。这座精舍规模宏大,共有16座大院,每院60间房,共有960间房屋。国王请佛陀题名,佛陀欣然命名:竹林精舍。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岁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临入涅槃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须跋陀罗成为佛陀最后的弟子。在佛陀80岁的一天,他病倒了,再也走不动了。于是,阿难就把他扶到两棵娑罗树中间休息。佛陀说:“看样子,今晚我就要入涅槃了。在我入灭之后,你们要做到四件事:第一,以波罗提木义(戒)为师;第二,以四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住处安住;第三,;摈弃恶比丘;第四,一切经典的经首,应加上‘如是我闻’,令人证信。”
弟子们听到这里,无不伤心落泪。佛陀说完这四件事,就头枕右手,侧身而卧,进入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这是公元前485年佛历二月十五日午夜时分。
佛祖一生宣讲了四十九年佛法,讲经三百余会,在弘化的生涯里,宣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