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玄奘)为什么要到西天取经?(上)
(2010-05-14 20:39:01)
标签:
佛文化西游记玄奘 |
分类: 西游研究 |
核心提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从东汉开始的。佛教传到中国的佛经主要是梵文,梵文本身是雅语,相当于我们的文言文。所以翻译的难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佛教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样说的。于是,唐玄奘作出了去西天取经的伟大壮举。
佛教的经典、教义从公元前六世纪就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了。不管是传道士带来的佛经,还是中国人自己出去取经,主要是梵文,都面临一个如何准确翻译佛经问题。传播需要语言,在北传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的翻译中就已经遇到了很大困难,语言不通无法传播。因为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到隋唐时期就难以阅读了,更别说梵文的佛经了。于是南北朝时期就有中国人开始去西天取经。这就使一些从事佛经翻译的人很困惑。唐代时佛经更加难读,玄奘的一个徒弟慧立在一本书里说,众人对于佛经是“先贤之所不觉,今者之所共疑”,就是说,南北朝时的先贤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成了今天学者共有的疑难。一部《金刚经》不过2600多个字,但是大家能讲得很清楚吗?都讲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对佛经的翻译、理解的历史。因为不懂,就会产生歧义,有了歧义就会产生争论,有了争论就会产生派别。所以到隋唐时期,佛教里产生了很多派别。对待这么多的歧义怎么办?一些有大志的僧侣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到印度去看看真正佛教的情况,看看佛经还有多少,看看中国目前没有的经书又是怎么讲的。佛教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玄奘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历程,所以意义非常重大。
据学者统计,从公元3世纪到4世纪,一共有7个和尚从陆路去取经,5世纪,有61个人去西天取经,6世纪有14个人,7世纪有56个人,8世纪有31个人。从3世纪到8世纪不断的有高僧离开中土,他们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经。史书上记载的这169个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2人,大多数人都牺牲了。佛教徒的这种探求真理的精神是非常坚定的,显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和僧侣的执着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初年,于是出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伟大壮举。
玄奘虽然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和影响特别大,具有特别深远的文化意义。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原因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经文。他要到印度取经,完全是因为想探索佛教、佛教经典里的本原的情况。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他决定去西天取经,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是真理的追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鲁迅曾在《准风月谈·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由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是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一说公元596年),出生在河南偃师县的一户官僚地主兼书香门第家庭,俗姓陈,名祎。他的曾祖父陈钦在南北朝时,做过北魏的上党太守;祖父陈康在北齐做过国子博士;父亲陈惠担任过江陵县令。玄奘在四个孩子中是最小的一个,从小就人品出众,聪颖异常。玄奘一家都笃信佛教,他二哥陈素很早就出家,成为洛阳净土寺的一个法师。玄奘的母亲在他五岁时去世,九岁时父亲去世,他经常去哥哥所在寺院听僧众诵习佛经,耳濡目染,使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日里,他苦读经书,逐渐产生了出家为僧的愿望和要求。十二岁那年,朝廷派人到洛阳选度二十七名和尚,有几百人报名应选,玄奘因年幼落选。后来主选官员见玄奘长得白皙清秀,器貌俊美,出语不凡,对佛教有着特殊的感情,悟性强,就破格给玄奘剃度出家。
很多材料都有记载,玄奘对经史的阅读是非常广泛的,进入寺院以后,对佛经的阅读也很刻苦,所以他是个从小就有大志的哲人。公元618年,他19岁,正值隋唐易代之际,当时战事频仍。洛阳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战乱的威胁下,兄弟二人离开洛阳到了长安的寺院。不久,战火又烧到了长安,他们又从长安来到四川成都。成都是个佛教根基很深的地方,他们在那里拜师学法。这时玄奘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他接触了很多高僧,向他们学习,学识大有增长。24岁玄奘离开四川,经过三峡,到了荆州,然后顺流而下到了扬州,由扬州北上到了赵州,再由赵州回到长安。此时他26岁。从四川到湖北到江苏的六七年的时间,他把中国主要的佛教兴盛地都走了一遍,他不是旅游,而是游学。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拜师求教,回到长安时,已经能综合各家学说,成为一个很有学养的高僧了。这段经历对他很重要,为他后来成为在世界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高僧,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深入学习各宗的经论,学得越深,了解越广,怀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长安后,他就决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时长安有个从天竺来的僧人,叫明友(波颇蜜多罗),他对玄奘说隋朝宣传的教理与天竺佛教教义有矛盾,你要真的想了解,应该到那烂陀寺去。明友向他介绍了印度佛教的情况,特别提到了那烂陀寺,这是个了不起的佛教中心,实际上是佛学最高学府。经过这个印度僧侣的介绍,玄奘更坚定了要去印度,要去那烂陀寺求法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