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哪条路?----《从QC到总经理》读后感
(2012-07-13 22:53:56)
标签:
晨暮总经理创业读后感遥控器股票 |
分类: 读书 |
闲来无事,读了晨暮(唐哲)写的《从QC(质量控制员)到总经理》一书,感觉写得很好。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因为我对工业生产管理很有兴趣,这本书恰好是一位一线管理员所写,非常生动。应该说文笔质量,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因为我原本准备读稍微枯燥无味的文字的。我强烈推荐有志于从生产一线脱颖而出的广大工科学生一读!本书2010年8月出版至今已经两年了,在当当网评价极高,可惜它并非民营书商所推,而是由中规中矩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所以至今影响力不大,并不被已经彻底商业化的媒体和网站所推荐。如此好书不能被广为宣传,甚为可惜!我愿意冒着被人误解做广告的嫌疑,写文推荐!
本书作者晨暮是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从书中可以看出他的经历如下:
1、1996年毕业后到广东台资企业工作,一开始做的就是质量保证工作。工作了几个月,受益极多。
2、后来到一民营企业工作,成为质量管理经理,受排挤从事音箱生产。作者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依然迎接挑战,做得很好。
3、然后功成身退,到一港资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的质量控制工作,再次受益极多。
4、由于港企被外资收购,无事可干,他到了另一民企(亚特),从事音箱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以及营销工作,同样做得很好。但由于亚特的管理层过于冒进, 在首个品牌推出后由于市场反响很好,就又推出两个品牌,然后再推出三个品牌,一共六个品牌在音响市场上和别人竞争(我当时看到这里,觉得亚特简直疯了)。 不仅如此,亚特还投资10亿元于房地产,在2004年资金链终于断裂,老板吴总被降职。后来企业崩溃。作者也分析了亚特的问题。
5、唐哲(本书作者)于是跳槽到边老板的科创电子,成为总经理,从事遥控器的生产。在五年任期内(2005~2010),将科创的年营业额从3000万做到3.15亿,并极大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和管理水平。
在书的末尾,作者写到:倒闭的亚特集团的吴总重新出山,成立一家新企业,想生产另一种电子产品,他想拉作者入伙(看中了作者优秀的能力),并给股份8%;另一方面,科创电子仍然面临巩固管理成果、并走向世界的美好前景,但作者只是科创的边老板的高级打工者。于是作者面临选择:是和吴总重新创业、成为股东呢?还是继续当高级打工仔,带领科创更上一层楼??
本书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书此时出版),如果是你,该如何选择?
请想一想,然后看看我的想法,并请批评指正。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继续在科创干,把科创带成国际一流的遥控器企业(从书中可知,遥控器市场很大)。理由是:
1、亚特的吴总以前失败的根源,是过于贪婪。虽 然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他做六个品牌,并投资房地产,我觉得还是太过贪婪了。或许这和当时我国火热的经济环境有关,但他本质上并没有做好一个行业的想 法,音响行业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就要投资耗资巨大的房地产,这种冒进实在让我惊讶。从书中可以看出,吴总这点上没有深刻反思。(书中介绍科创在2003年左右高歌猛进,似乎一切都特别好。当时我就觉得是“阳九”,因为速度太快、太顺利了。但是,阳九会迅速转化为“阴六”,无论是历史还是股市,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遗憾的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此仍缺乏深刻认识。)
2、如果作者跟着吴总并成为股东,或许很好。但毕竟是重新创业,这种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后劲如何?很难估计(书中没有说)。而且2010年创业的门槛和2000年左右相比,已经高了不少,吴总也未必有当年的精力了。失败的概率比以前大得多。而边老板做遥控器已经十几年,根基深厚,作者继续打工,比创业更稳。作者此时毕竟已经36岁左右了。
3、在科创干,谋求上市要比创业更容易,或许也有成为股东的希望,股份不见得比8%少。从书中可以看出,边老板这个人有大智慧。他比吴总成功,已经说明了一切。找一个有大智慧、念旧的好老板不容易,边老板恰好是这样的人。
4、当然,由于作者“功高震主”,边老板也许会卸磨杀驴,或者给的股份不多。但如果作者在科创再干几年,业内地位会更高,以后不愁没有更好的机会。
总之,在科创的“势”会更好。我会建议作者在科创继续干的,呵呵。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边干边提高,而且即使到了最后,还是理工科的思路较多。比如他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科创,但是其对员工的演讲,虽然在不断赞扬边老板和边太太,但我 觉得还是有点过于突出他个人了。这不太好。作者的视角主要还是从生产管理出发。当然这也情有可原:一个工科生,14年就做到1000多人工厂的总经理,并 且业务上不断精进,成为日益全面的管理者,已经极为出色了。而且国内缺乏第一手的生产管理者写的书,他能写出来如此生动的书,我已经获益良多了。
写到这里,我想请教一下各位读者:有人知道亚特和科创的真名吗?有人知道作者最终去了哪里吗?谢谢了,哈哈!
本书作者晨暮是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从书中可以看出他的经历如下:
1、1996年毕业后到广东台资企业工作,一开始做的就是质量保证工作。工作了几个月,受益极多。
2、后来到一民营企业工作,成为质量管理经理,受排挤从事音箱生产。作者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依然迎接挑战,做得很好。
3、然后功成身退,到一港资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的质量控制工作,再次受益极多。
4、由于港企被外资收购,无事可干,他到了另一民企(亚特),从事音箱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以及营销工作,同样做得很好。但由于亚特的管理层过于冒进, 在首个品牌推出后由于市场反响很好,就又推出两个品牌,然后再推出三个品牌,一共六个品牌在音响市场上和别人竞争(我当时看到这里,觉得亚特简直疯了)。 不仅如此,亚特还投资10亿元于房地产,在2004年资金链终于断裂,老板吴总被降职。后来企业崩溃。作者也分析了亚特的问题。
5、唐哲(本书作者)于是跳槽到边老板的科创电子,成为总经理,从事遥控器的生产。在五年任期内(2005~2010),将科创的年营业额从3000万做到3.15亿,并极大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和管理水平。
在书的末尾,作者写到:倒闭的亚特集团的吴总重新出山,成立一家新企业,想生产另一种电子产品,他想拉作者入伙(看中了作者优秀的能力),并给股份8%;另一方面,科创电子仍然面临巩固管理成果、并走向世界的美好前景,但作者只是科创的边老板的高级打工者。于是作者面临选择:是和吴总重新创业、成为股东呢?还是继续当高级打工仔,带领科创更上一层楼??
本书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书此时出版),如果是你,该如何选择?
请想一想,然后看看我的想法,并请批评指正。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继续在科创干,把科创带成国际一流的遥控器企业(从书中可知,遥控器市场很大)。理由是:
1、亚特的吴总以前失败的根源,是过于贪婪。虽 然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他做六个品牌,并投资房地产,我觉得还是太过贪婪了。或许这和当时我国火热的经济环境有关,但他本质上并没有做好一个行业的想 法,音响行业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就要投资耗资巨大的房地产,这种冒进实在让我惊讶。从书中可以看出,吴总这点上没有深刻反思。(书中介绍科创在2003年左右高歌猛进,似乎一切都特别好。当时我就觉得是“阳九”,因为速度太快、太顺利了。但是,阳九会迅速转化为“阴六”,无论是历史还是股市,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遗憾的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此仍缺乏深刻认识。)
2、如果作者跟着吴总并成为股东,或许很好。但毕竟是重新创业,这种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后劲如何?很难估计(书中没有说)。而且2010年创业的门槛和2000年左右相比,已经高了不少,吴总也未必有当年的精力了。失败的概率比以前大得多。而边老板做遥控器已经十几年,根基深厚,作者继续打工,比创业更稳。作者此时毕竟已经36岁左右了。
3、在科创干,谋求上市要比创业更容易,或许也有成为股东的希望,股份不见得比8%少。从书中可以看出,边老板这个人有大智慧。他比吴总成功,已经说明了一切。找一个有大智慧、念旧的好老板不容易,边老板恰好是这样的人。
4、当然,由于作者“功高震主”,边老板也许会卸磨杀驴,或者给的股份不多。但如果作者在科创再干几年,业内地位会更高,以后不愁没有更好的机会。
总之,在科创的“势”会更好。我会建议作者在科创继续干的,呵呵。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边干边提高,而且即使到了最后,还是理工科的思路较多。比如他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科创,但是其对员工的演讲,虽然在不断赞扬边老板和边太太,但我 觉得还是有点过于突出他个人了。这不太好。作者的视角主要还是从生产管理出发。当然这也情有可原:一个工科生,14年就做到1000多人工厂的总经理,并 且业务上不断精进,成为日益全面的管理者,已经极为出色了。而且国内缺乏第一手的生产管理者写的书,他能写出来如此生动的书,我已经获益良多了。
写到这里,我想请教一下各位读者:有人知道亚特和科创的真名吗?有人知道作者最终去了哪里吗?谢谢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