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要義鈔卷四_二
(2023-01-21 14:20:40)分类: 三经部 |
上品中生者
《疏》云:“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次上善故云“次善”。机有强弱,行有优劣,故存上辈三品之别,谓上上品说精进勇猛,《疏》云“挍量强弱”,中下根机比挍可知。是约机强弱。又约行业,则上中品云“不必受持,善解义趣”,知是上上品读诵而兼善解,上中次之,故云“不必”等。复上下品云“亦信因果”,与上中品“深信因果”差别可知。复如“发无上道心”,三品皆具,于中,上下但发道心,无余行业,优劣可知。
二、明修业回向: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疏》云“正明第六、第七、第八门中,回所修业定指西方。”此中第七一门虽经中无其文,既有受法回向,则时节必随故。
“不必”等者,初、明不必受持,对上“读诵大乘”,上受持兼善解,故《疏》示读诵德用云“熏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今主善解,故云“不必”。
“善解”等者,二、明解第一义,《疏》云“大乘空义”。
“深信”等者,三、明深信不谤,深信世间、出世因果,深信故不谤也。《疏》明深信相(上下品《疏》)云:“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
“以此”等者,四、明回行向西。
三、明诸圣来应: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
《传通》云:“问:今第三段为是第九门摄?若言第九门摄者,释以当文更为别段,不言第九,至第四段始属第九。若言非第九门者,因准余品,圣众来迎应第九门,既有迎接,若非第九门,是何门摄耶?答:三、四两段俱第九门,第九门中则有迎接、去时二文,去时为要,故且从要,以去时文别属第九。”
今曰:不然。去时为要其理不成故。今按:十一门中,第九已下正明所得利益,若其所得位属果分,然第九之来迎,一分有成因之义,故《疏》云:“恐行者怀疑,故言我来迎汝。”亦云:“行者虽睹灵仪,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圣众同声言我来迎汝。”行业虽成,心犹难决,圣众迎接,深信决定,深信决定故,方成往因,是故来迎是益,而具成因之义,今约其成因边,取来迎之片别立一科。虽然,本是所得而第九之所摄,故授手已下取属第九门也。文中有五:一、终时,二、来迎,三、持台,四、同赞,五、自称。
“是故我今”等者,《疏》云:“五、明佛恐行者怀疑,故言我来迎汝。”
《传通》云:“问:已见圣众,何疑往生?答:见佛有二:一谓护念,二谓来迎。故虽见佛,犹有疑心,为是护念?为是来迎?为除此疑,故云迎汝。故上下品《疏》云:‘行者虽见灵仪,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圣众同声告言我来迎汝’。”
四、明授手去时:
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文中有五:一、授手,二、坐台,三、赞佛,四、去时,五、住池。
五、明开华迟速:
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
“如大宝华”者,以金台开敷喻宝华开发。
“经宿则开”者,指其时节。凡于彼国说时节者,皆比此界,准此方日月言之,故下释七日云“言七日者,恐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等。《要集》下末云云。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者,此文《疏》无科释,是开时之相,故宜属第十科中。
“身作金色”者,华台开敷,始见身色,故云“作色”。
“足下亦有”者,言下足之处亦有宝华,《舟赞》云:“见佛即欲下金台,足未至地华承足。”
六、明开后得益:
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此中有五:一、光照,二、眼开,三、闻法,四、赞佛,五、得益。《疏》释不退为无生不退,约所得位,无生约所证理,下说他方益,云“得无生忍”,彼此对映,今此无生当地前三贤位也。
七、明他方得益:
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
《疏》释上上品历事、还国皆属开后得益,中下二生别开他方。若论所属,如上上品,今分本国、他方前后二益,故别立一科,此中有五:一、身至十方,二、历事诸佛,三、修诸三昧,四、延时得忍,五、现前授记。于中,经劫得忍即约初地无生,《舟赞》云:“少许时间迳三劫,即入明门欢喜地。”
八、总结:
是名上品中生者。
二、上品下生八,一、总举位名:
上品下生者
《疏》云“大乘下善凡夫人也”。
二、明受法不同: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此中有三:一、明信心不深,二、明不生诽谤,三、明但发道心。
“亦信因果”者,《疏》二义:一、亦信亦不信义,二、同前深信义。后义同于净影,今师意前义为正,科云“所信因果不定”,复下云“信虽间断”等故,是据经“但发无上道心”文意述此义,若同上“深信”,则不可言“但发”,故《疏》释“但发道心”句云:“已上诸善似亦无功,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
三、明回向愿生:
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四、明迎接去时: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此中有九:一、命延不久,二、诸圣来应,三、同时授手,四、圣众同赞,六、自称释疑,七、坐华即合,八、随佛即生,九、生在池中。
五、明华开不同: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
六、明开后得益:
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
此中有二:初、见佛,二、闻法。初、见佛中,有粗见、了见异,可知。
七、明他方得益:
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百法明门”者,《传通》云:“经论异说,有二种百法:一、十信百法,二、五位百法。一、言十信百法者,《本业璎珞经》上说初地云:‘三观现前,常修其心,入百法明门,所谓十信,一信有十,为百法明门。’二、言五位百法者,《妙宗钞》云:‘言百法者,《百法论》所出名数’等云云。”
八、总结: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二、上品中生八,一、總舉位名:
上品中生者
《疏》云:「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次上善故云「次善」。機有強弱,行有優劣,故存上輩三品之別,謂上上品說精進勇猛,《疏》云「挍量強弱」,中下根機比挍可知。是約機強弱。又約行業,則上中品云「不必受持,善解義趣」,知是上上品讀誦而兼善解,上中次之,故云「不必」等。復上下品云「亦信因果」,與上中品「深信因果」差別可知。復如「發無上道心」,三品皆具,於中,上下但發道心,無餘行業,優劣可知。
二、明修業回向: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疏》云「正明第六、第七、第八門中,回所修業定指西方。」此中第七一門雖經中無其文,既有受法回向,則時節必隨故。
「不必」等者,初、明不必受持,對上「讀誦大乘」,上受持兼善解,故《疏》示讀誦德用云「熏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今主善解,故云「不必」。
「善解」等者,二、明解第一義,《疏》云「大乘空義」。
「深信」等者,三、明深信不謗,深信世間、出世因果,深信故不謗也。《疏》明深信相(上下品《疏》)云:「若深信生死苦者,罪業畢竟不重犯;若深信淨土無為樂者,善心一發,永無退失也。」
「以此」等者,四、明回行向西。
三、明諸聖來應: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
《傳通》云:「問:今第三段為是第九門攝?若言第九門攝者,釋以當文更為別段,不言第九,至第四段始屬第九。若言非第九門者,因准餘品,聖眾來迎應第九門,既有迎接,若非第九門,是何門攝耶?答:三、四兩段俱第九門,第九門中則有迎接、去時二文,去時為要,故且從要,以去時文別屬第九。」
今曰:不然。去時為要其理不成故。今按:十一門中,第九已下正明所得利益,若其所得位屬果分,然第九之來迎,一分有成因之義,故《疏》云:「恐行者懷疑,故言我來迎汝。」亦云:「行者雖睹靈儀,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聖眾同聲言我來迎汝。」行業雖成,心猶難決,聖眾迎接,深信決定,深信決定故,方成往因,是故來迎是益,而具成因之義,今約其成因邊,取來迎之片別立一科。雖然,本是所得而第九之所攝,故授手已下取屬第九門也。文中有五:一、終時,二、來迎,三、持臺,四、同讚,五、自稱。
「是故我今」等者,《疏》云:「五、明佛恐行者懷疑,故言我來迎汝。」
《傳通》云:「問:已見聖眾,何疑往生?答:見佛有二:一謂護念,二謂來迎。故雖見佛,猶有疑心,為是護念?為是來迎?為除此疑,故云迎汝。故上下品《疏》云:『行者雖見靈儀,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聖眾同聲告言我來迎汝』。」
四、明授手去時:
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文中有五:一、授手,二、坐臺,三、讚佛,四、去時,五、住池。
五、明開華遲速:
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
「如大寶華」者,以金臺開敷喻寶華開發。
「經宿則開」者,指其時節。凡於彼國說時節者,皆比此界,准此方日月言之,故下釋七日云「言七日者,恐此間七日,不指彼國七日」等。《要集》下末云云。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者,此文《疏》無科釋,是開時之相,故宜屬第十科中。
「身作金色」者,華臺開敷,始見身色,故云「作色」。
「足下亦有」者,言下足之處亦有寶華,《舟讚》云:「見佛即欲下金臺,足未至地華承足。」
六、明開後得益:
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此中有五:一、光照,二、眼開,三、聞法,四、讚佛,五、得益。《疏》釋不退為無生不退,約所得位,無生約所證理,下說他方益,云「得無生忍」,彼此對映,今此無生當地前三賢位也。
七、明他方得益:
應時即能飛行徧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
《疏》釋上上品歷事、還國皆屬開後得益,中下二生別開他方。若論所屬,如上上品,今分本國、他方前後二益,故別立一科,此中有五:一、身至十方,二、歷事諸佛,三、修諸三昧,四、延時得忍,五、現前授記。於中,經劫得忍即約初地無生,《舟讚》云:「少許時間逕三劫,即入明門歡喜地。」
八、總結:
是名上品中生者。
二、上品下生八,一、總舉位名:
上品下生者
《疏》云「大乘下善凡夫人也」。
二、明受法不同: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
此中有三:一、明信心不深,二、明不生誹謗,三、明但發道心。
「亦信因果」者,《疏》二義:一、亦信亦不信義,二、同前深信義。後義同于淨影,今師意前義為正,科云「所信因果不定」,復下云「信雖間斷」等故,是據經「但發無上道心」文意述此義,若同上「深信」,則不可言「但發」,故《疏》釋「但發道心」句云:「已上諸善似亦無功,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
三、明回向願生:
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四、明迎接去時: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此中有九:一、命延不久,二、諸聖來應,三、同時授手,四、聖眾同讚,六、自稱釋疑,七、坐華即合,八、隨佛即生,九、生在池中。
五、明華開不同:
一日一夜蓮華乃開。
六、明開後得益:
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
此中有二:初、見佛,二、聞法。初、見佛中,有粗見、了見異,可知。
七、明他方得益:
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百法明門」者,《傳通》云:「經論異說,有二種百法:一、十信百法,二、五位百法。一、言十信百法者,《本業瓔珞經》上說初地云:『三觀現前,常修其心,入百法明門,所謂十信,一信有十,為百法明門。』二、言五位百法者,《妙宗鈔》云:『言百法者,《百法論》所出名數』等云云。」
八、總結: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本願海濤音(wolai) →
https://www.wolai.com/namoamita
本願海濤音(flowus)→
namoamita.flowus.cn
本願海濤音(wolai) →
https://www.wolai.com/namoamita
本願海濤音(flowus)
namoamita.flow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