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要義鈔卷三_四
(2023-01-09 20:15:02)分类: 三经部 |
见此事时
元祖《观经释》云:“十二普观者,先来意,上已极乐依正二报、身土、主伴具观之竟,往生之观行已以满足,修上诸观本为往生,虽已观依正,未修往生观故,次上此观来,次依经文次第释往生想者,谓华台圣众虽未来迎,而预为来迎想;虽未命终,而预为命终想;虽未乘华台,而预为乘华台想;虽未往生,而预为往生想;虽未入宝池,而预为入宝池想;虽莲华未开,而为莲华开想;虽眼目未开,而预为眼目开想;虽光明未照,而预为光明照想;虽未见佛菩萨,而预为见佛菩萨想;虽未闻水鸟、树林、诸佛说法,而预为闻之想。如此胜解作意,为往生观,此观若成,必得往生,此亦有思惟、正受二义,准前可知。”
“普观”者,就自生想普观依正故。天台云:“普观作自身往生想,称彼境界,一一具观。”四明云:“今想生彼,普见普闻依正诸相,故名为普观。”纵令虽观依正诸相,若不得往生,则观益徒然,故拟自生观彼庄严,是上来诸观之结观,故云“普观”也。
二、明作自生想:
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
约自往生,普观依正,作入彼妙境亲受用想,是为定善观门之究竟。《疏》分九科:一、自生想,二、向西想,三、坐华想,四、华合想,五、华开想,六、光照想,七、眼开想,八、见佛菩萨想,九、闻法想。
“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者,此文正标自往生想,兼示向西义,(“西方”之言含向西意)故具二想。复此经文应言“当起自心作生于西方极乐世界想”,略“作想”二字。
“于莲华”等者,三、坐华想。
问:何不说来迎想耶?
答:既明坐华想,准下九品,或说乘台,或说坐华,皆在此土,坐来迎之华台,乘其华台,得生彼国。是知今此莲华是来迎之华台,而坐华之始定在此土命终之时,故来迎必有,经文略耳。又此中略往生想者,上既说“生于西方”,示自生义,生想可知故。
“作莲华合想”者,四、华合想。
《传通》云:“上上品尚无华合,今胜定何有华合?答:定观胜机既观华合,故知一切皆有华合,虽上上品有华合,华开速故不说云云。”
“作莲华开想”者,五、华开想。
“莲华开时”等者,六、光照想。
《新记》云:“经未指光所出,《舟赞》云‘想见弥陀光杂色’等,故知弥陀光明也。问:若尔,何非八万四千?答:此约当观一机所见。”
《如是解》云:“当观机已历三圣观者,岂不见八万四千光乎!然当观一机所见者似未稳也。”
今曰:八万四千光者,约光数,故《疏》云“光多少”;今云“五百色”者,约光色,何妨八万四千数光有五百杂色乎!
“眼目开想”者,七、眼开想。光明是智慧之相,慧眼之开即由智光德故,《疏》云“既蒙光照,作眼开想”。
“见佛”等者,八、见佛菩萨想,此文见佛菩萨(报)及佛菩萨满虚空中之义也。憬兴云:“报化弥陀及二大士、诸圣众满空数多云云。”《疏》但云“见佛菩萨”,其意自具,若不然者,既生彼国,眼目得开,何不见本佛而但见满空化身乎!
“水鸟”等者,九、闻法想。
《如是解》云:“《经》但云‘见佛菩萨(乃至)妙法’,则似直见直闻。然是亦能观忆念故,今《疏》、《舟赞》皆云‘想’也。经文巧略,莲华开合文置‘作想’字,色光眼目文但置‘想’字,无‘作’字,‘见佛’已下并除‘作想’字者,准上令解也。”
三、明合经忆念:
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像观云“行者当闻水流光明(乃至)令与修多罗合”等,二文相类,此中经文但约所闻,示经合及忆持。然忆持必通见闻之境,故像观《疏》云“既见闻此已,恒时莫失”等,今亦准知。
四、明观成益: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见此事已”者,指自生想,此想成已,具见彼国故。
“无量寿佛”者,见正报,举主摄伴。
“极乐世界”者,见依报。
上来诸观,自身在此而观彼境,是犹似算他宝。今约自己生想,甘受之己身上,观自受法乐相,是为究竟。《疏》云“观成益”,观成即益故。
五、总结观名:
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六、明护念利益: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此文正显弘愿别益,元祖《释》云:“此经虽说定散二善,明诸行往生,论其正意,则唯在念佛往生而已,其文甚多,略指五三:一、第九观光明遍照文,二、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文,(乃至)第十二观文,善导释云:若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化观世音、大势至护行者等云云。”《疏》释上“见此事已”等文为观成益,释此文云“重举能观人,即蒙弥陀等三身护念益”,是以上文为要门当分之益,以今文为弘愿别益之意也。谓观门成处,即有达弘愿,亦有处要门,此经隐显存此二意。若依文相则同要门利益,假机以为己所得;若克实意则固非要门益故,达意者方见弘愿实益。上示观缘举劝利益及真身观摄取念佛,其意皆同。
十三、杂想观十一,一、明告命结劝生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上来所说,依正诸观,境界上妙,观门深细,下劣凡夫难趣可成,是以佛说今观,以投下机,与上诸观机缘不同。
《疏总赞》云:“复有众生心带惑,缘真上境恐难成,致使如来开渐观,华池丈六等金形,变现灵仪虽大小,应物时宜度有情。”言“渐观”者,上来诸观一观一境,今此杂想像真大小次第渐修,故云“渐观”也。
复此观中,诸境间杂,故名“杂观”,元祖云:“此杂想观有三尊,独非佛故云杂;此想亦有真佛形像,故云杂;亦有小身、有大身,既非纯大、非纯小,故云杂。有华坐,有佛菩萨,唯非纯坐、非纯身,故云杂想,杂义甚多,且述一两,余准知之。”
“若欲”等者,修观本意为成往益,前观不堪,欲生意切,今为此机而说此观,故云“若欲”等也。
二、明观水上像:
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经文至简,义旨难晓,先略辨大旨者:
初至“心力所及”,约修观难易,先劝观像,谓真境广大,观成甚难,故先令观像也。
次“然彼如来”至“必得成就”,欲开真观,示愿力得成,以遮难成疑。
次“但想佛像”至“具足身相”,比况显胜,以开真观,若止观像,何用比况!然今观意,先观形像,进至正观,故先比况显胜。
次“阿弥陀佛”至“皆金色”等,约大小自在,正示真观法。如上所说,身量无边,下机难阶,故大小自在,以投机宜也。是故今观,先观形像,从像入真,从小向大,渐至真身,是所以今观之为渐观也。
又此观中方别像真则有其三:一、是像非真,谓此土形像,经云“一丈六像”是也,二、是真非像,谓彼土真身,经说“身量无边”是也,三、亦真亦像,谓真佛之化现,对彼土真佛,则真身像似之佛身,故称为“像”;若对此土形像,则彼土真佛之所变,故称为“真”。如上像观所现佛身,《疏》释变现自在文意,云:“能观、所观佛像,虽身有大小,明皆是真。”于一个佛身云“像”云“真”,即此意也。
“先当”等者,明最初入观时,先观此土形像在池水上,是为初入,《疏》云“观像表真,想水表地”,像与水为能表,其所表则指化佛在彼土地上也。
三、明真观难成: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示真观难成,以显令观小像之意。
“如先所说”者,指真身观。
“身量无边”者,上云“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其量广大,凡识不能究其边,故云“无边”。
“非是”等者,正显难成。
四、明愿力得成: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上云“非是凡夫心力所及”,若尔,境大心小,凡识绝分,观成无期,真观徒劳,是以今显彼佛愿力能成难成之观,令进达真观。
“宿愿力”者,若论实体,即是十八愿力;若约权用,则指方便愿力,非止观行,众行业成皆由愿力故。
五、明比校显胜: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何况观佛具足身相!
像真相对,比校显胜,以开真观。今观说意不在但观小像,欲从像入真,从小转大,次第渐进,终令至真身,故比校显胜,以示其意。
“具足身相”者,简此土形像,彼国佛身相好圆满,云“具足身相”。亦通大小身,所现佛身大小虽异,皆真金色,身相无差,故总言“具足身相”。
六、明大小自在: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
约大小无碍,示真观方法。上虽像真比校以劝真观,如上所说,心力难及,不知云何作想当观佛身,是故今举变现自在佛德,而令大小身相随应作想也。
“阿弥陀佛”者,指上真身观本佛。
“变现”等者,明大小自在。
七、明所现同现:
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指上所现身形,显与真身无异,谓所现之形大小虽异,若大若小,身相、光明、化佛、莲华,与上无异。言“如上所说”者,指第九及第七观也。
八、明侍者身同: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
言“身同”者,自具二意:一、身同佛身,随佛大小,亦有大小,《疏》云“佛大侍者亦大,佛小侍者亦小”;二、二士相同。次文说“但观首相”等,首相之别以知身相同故。
九、明劝观二别:
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
若观二士别,亦知三尊别,然同与别共约大相,同非全同,别亦非但首相,二士身相互有同别,如上所说,今但约首相,令知其别,是亦应机根耳。
十、明二士助化: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显二士常随之由。
十一、总结观名:
是为杂观想,名“第十三观”。
观经要义钞三
十二、普觀六,一、牒前生後:
見此事時
元祖《觀經釋》云:「十二普觀者,先來意,上已極樂依正二報、身土、主伴具觀之竟,往生之觀行已以滿足,修上諸觀本為往生,雖已觀依正,未修往生觀故,次上此觀來,次依經文次第釋往生想者,謂華臺聖眾雖未來迎,而預為來迎想;雖未命終,而預為命終想;雖未乘華臺,而預為乘華臺想;雖未往生,而預為往生想;雖未入寶池,而預為入寶池想;雖蓮華未開,而為蓮華開想;雖眼目未開,而預為眼目開想;雖光明未照,而預為光明照想;雖未見佛菩薩,而預為見佛菩薩想;雖未聞水鳥、樹林、諸佛說法,而預為聞之想。如此勝解作意,為往生觀,此觀若成,必得往生,此亦有思惟、正受二義,准前可知。」
「普觀」者,就自生想普觀依正故。天台云:「普觀作自身往生想,稱彼境界,一一具觀。」四明云:「今想生彼,普見普聞依正諸相,故名為普觀。」縱令雖觀依正諸相,若不得往生,則觀益徒然,故擬自生觀彼莊嚴,是上來諸觀之結觀,故云「普觀」也。
二、明作自生想:
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
約自往生,普觀依正,作入彼妙境親受用想,是為定善觀門之究竟。《疏》分九科:一、自生想,二、向西想,三、坐華想,四、華合想,五、華開想,六、光照想,七、眼開想,八、見佛菩薩想,九、聞法想。
「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者,此文正標自往生想,兼示向西義,(「西方」之言含向西意)故具二想。復此經文應言「當起自心作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想」,略「作想」二字。
「於蓮華」等者,三、坐華想。
問:何不說來迎想耶?
答:既明坐華想,准下九品,或說乘臺,或說坐華,皆在此土,坐來迎之華臺,乘其華臺,得生彼國。是知今此蓮華是來迎之華台,而坐華之始定在此土命終之時,故來迎必有,經文略耳。又此中略往生想者,上既說「生於西方」,示自生義,生想可知故。
「作蓮華合想」者,四、華合想。
《傳通》云:「上上品尚無華合,今勝定何有華合?答:定觀勝機既觀華合,故知一切皆有華合,雖上上品有華合,華開速故不說云云。」
「作蓮華開想」者,五、華開想。
「蓮華開時」等者,六、光照想。
《新記》云:「經未指光所出,《舟讚》云『想見彌陀光雜色』等,故知彌陀光明也。問:若爾,何非八萬四千?答:此約當觀一機所見。」
《如是解》云:「當觀機已歷三聖觀者,豈不見八萬四千光乎!然當觀一機所見者似未穩也。」
今曰:八萬四千光者,約光數,故《疏》云「光多少」;今云「五百色」者,約光色,何妨八萬四千數光有五百雜色乎!
「眼目開想」者,七、眼開想。光明是智慧之相,慧眼之開即由智光德故,《疏》云「既蒙光照,作眼開想」。
「見佛」等者,八、見佛菩薩想,此文見佛菩薩(報)及佛菩薩滿虛空中之義也。憬興云:「報化彌陀及二大士、諸聖眾滿空數多云云。」《疏》但云「見佛菩薩」,其意自具,若不然者,既生彼國,眼目得開,何不見本佛而但見滿空化身乎!
「水鳥」等者,九、聞法想。
《如是解》云:「《經》但云『見佛菩薩(乃至)妙法』,則似直見直聞。然是亦能觀憶念故,今《疏》、《舟讚》皆云『想』也。經文巧略,蓮華開合文置『作想』字,色光眼目文但置『想』字,無『作』字,『見佛』已下並除『作想』字者,准上令解也。」
三、明合經憶念:
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
像觀云「行者當聞水流光明(乃至)令與修多羅合」等,二文相類,此中經文但約所聞,示經合及憶持。然憶持必通見聞之境,故像觀《疏》云「既見聞此已,恒時莫失」等,今亦准知。
四、明觀成益:
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見此事已」者,指自生想,此想成已,具見彼國故。
「無量壽佛」者,見正報,舉主攝伴。
「極樂世界」者,見依報。
上來諸觀,自身在此而觀彼境,是猶似筭他寶。今約自己生想,甘受之己身上,觀自受法樂相,是為究竟。《疏》云「觀成益」,觀成即益故。
五、總結觀名:
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六、明護念利益: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此文正顯弘願別益,元祖《釋》云:「此經雖說定散二善,明諸行往生,論其正意,則唯在念佛往生而已,其文甚多,略指五三:一、第九觀光明遍照文,二、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文,(乃至)第十二觀文,善導釋云:若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彼佛即遣無數化佛、化觀世音、大勢至護行者等云云。」《疏》釋上「見此事已」等文為觀成益,釋此文云「重舉能觀人,即蒙彌陀等三身護念益」,是以上文為要門當分之益,以今文為弘願別益之意也。謂觀門成處,即有達弘願,亦有處要門,此經隱顯存此二意。若依文相則同要門利益,假機以為己所得;若尅實意則固非要門益故,達意者方見弘願實益。上示觀緣舉勸利益及真身觀攝取念佛,其意皆同。
十三、雜想觀十一,一、明告命結勸生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上來所說,依正諸觀,境界上妙,觀門深細,下劣凡夫難趣可成,是以佛說今觀,以投下機,與上諸觀機緣不同。
《疏總讚》云:「復有眾生心帶惑,緣真上境恐難成,致使如來開漸觀,華池丈六等金形,變現靈儀雖大小,應物時宜度有情。」言「漸觀」者,上來諸觀一觀一境,今此雜想像真大小次第漸修,故云「漸觀」也。
復此觀中,諸境間雜,故名「雜觀」,元祖云:「此雜想觀有三尊,獨非佛故云雜;此想亦有真佛形像,故云雜;亦有小身、有大身,既非純大、非純小,故云雜。有華坐,有佛菩薩,唯非純坐、非純身,故云雜想,雜義甚多,且述一兩,餘准知之。」
「若欲」等者,修觀本意為成往益,前觀不堪,欲生意切,今為此機而說此觀,故云「若欲」等也。
二、明觀水上像:
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經文至簡,義旨難曉,先略辨大旨者:
初至「心力所及」,約修觀難易,先勸觀像,謂真境廣大,觀成甚難,故先令觀像也。
次「然彼如來」至「必得成就」,欲開真觀,示願力得成,以遮難成疑。
次「但想佛像」至「具足身相」,比況顯勝,以開真觀,若止觀像,何用比況!然今觀意,先觀形像,進至正觀,故先比況顯勝。
次「阿彌陀佛」至「皆金色」等,約大小自在,正示真觀法。如上所說,身量無邊,下機難階,故大小自在,以投機宜也。是故今觀,先觀形像,從像入真,從小向大,漸至真身,是所以今觀之為漸觀也。
又此觀中方別像真則有其三:一、是像非真,謂此土形像,經云「一丈六像」是也,二、是真非像,謂彼土真身,經說「身量無邊」是也,三、亦真亦像,謂真佛之化現,對彼土真佛,則真身像似之佛身,故稱為「像」;若對此土形像,則彼土真佛之所變,故稱為「真」。如上像觀所現佛身,《疏》釋變現自在文意,云:「能觀、所觀佛像,雖身有大小,明皆是真。」於一箇佛身云「像」云「真」,即此意也。
「先當」等者,明最初入觀時,先觀此土形像在池水上,是為初入,《疏》云「觀像表真,想水表地」,像與水為能表,其所表則指化佛在彼土地上也。
三、明真觀難成:
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示真觀難成,以顯令觀小像之意。
「如先所說」者,指真身觀。
「身量無邊」者,上云「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其量廣大,凡識不能究其邊,故云「無邊」。
「非是」等者,正顯難成。
四、明願力得成: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
上云「非是凡夫心力所及」,若爾,境大心小,凡識絕分,觀成無期,真觀徒勞,是以今顯彼佛願力能成難成之觀,令進達真觀。
「宿願力」者,若論實體,即是十八願力;若約權用,則指方便願力,非止觀行,眾行業成皆由願力故。
五、明比校顯勝:
但想佛像,得無量福,何況觀佛具足身相!
像真相對,比校顯勝,以開真觀。今觀說意不在但觀小像,欲從像入真,從小轉大,次第漸進,終令至真身,故比校顯勝,以示其意。
「具足身相」者,簡此土形像,彼國佛身相好圓滿,云「具足身相」。亦通大小身,所現佛身大小雖異,皆真金色,身相無差,故總言「具足身相」。
六、明大小自在: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
約大小無礙,示真觀方法。上雖像真比校以勸真觀,如上所說,心力難及,不知云何作想當觀佛身,是故今舉變現自在佛德,而令大小身相隨應作想也。
「阿彌陀佛」者,指上真身觀本佛。
「變現」等者,明大小自在。
七、明所現同現:
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指上所現身形,顯與真身無異,謂所現之形大小雖異,若大若小,身相、光明、化佛、蓮華,與上無異。言「如上所說」者,指第九及第七觀也。
八、明侍者身同: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
言「身同」者,自具二意:一、身同佛身,隨佛大小,亦有大小,《疏》云「佛大侍者亦大,佛小侍者亦小」;二、二士相同。次文說「但觀首相」等,首相之別以知身相同故。
九、明勸觀二別:
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
若觀二士別,亦知三尊別,然同與別共約大相,同非全同,別亦非但首相,二士身相互有同別,如上所說,今但約首相,令知其別,是亦應機根耳。
十、明二士助化:
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顯二士常隨之由。
十一、總結觀名:
是為雜觀想,名「第十三觀」。
觀經要義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