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要義鈔卷二_四
(2022-12-23 13:50:10)分类: 三经部 |
二、正宗分二:一、定善,二、散善。初中自十三:一、日想观五,一、明总告总劝: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已下正宗分为二善,《疏》云:“今定立正宗,与诸师不同,今直以就法定者,从日观初句,下至下品下生已来,是其正宗。从日观已上虽有多义不同,看此文势,但此由序也,应知。”此意据法义与文势,以分别序、正分齐,日观已下分为正宗,复于正宗中分别定散二法,亦与诸师不同。今先举诸师义,而辨今师所立。
初、诸师所立者,净影、天台等师虽有少异,同以十六观为定善者一也,且举一二者:
净影意:韦提请言“思惟、正受”,佛为之说三福净业、十六观,于中,三福净业应“思惟”,请教散善往生;十六正观应“正受”,请教定善往生。思惟是散心,思量之分齐故,属之散善,三福净业以应之。正受即定善观门故,十六观门以应之。然一经观门为主,广说十六观,彼三福业开成后三辈他生观之观境等云云。
天台意:以三福净业为助道,以十六观门为正观,福业外资,正观内熏,成圆顿行。十六观门皆用三观,(乃至)此观成处即感唯心净土,见本具弥陀,为今经宗云云。
其余诸师大同小异,不遑具述。
次、辨今师所立者,十六观门分为定、散,虽前后同称“观”,定散大异其义,今略辨其异:一、观想修业异,二、境现迎接异。
初、观想修业异者,十三定善明观想,三辈三观示修业,是故十三观中,始从日想,终至杂想,具说观门仪则,以示修观法方,遣去乱想,安住正念,分别邪正,令成正观,其要偏在观成见境。三辈不然,广说九品行相,以显修因差别,令修行者随应修入,不论能观生想成不,偏辨修业得益优降。观想、修业对机固别,一教观想,以令住心一境,故定善初说“应当专心系念一处”等;一教修业,以令回愿往生,故散善初说“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等,说相不同,义门各别。但从定善虽同称“观”,名通义别,何可雷同!是以净影亦云“自下三观合为一分,为他生观,观察他人生相。何故观此?为令世人知其生业上下阶降,修而往生,是以劝观。”彼既云“为修业而劝观”,与前自生观其义各别,何可为定善哉!明知开说三辈之佛意正在显散善九品往生矣。
二、境现迎接异者,十三观门唯要观成,境之现不以辨观之成不,胜境若现,观门方足,是故一一说观成相,分别邪正。又三辈观唯在修三福行,得九品往生益,来迎引接以表业成,不关三辈生想之成不,与十三观差别可见。是以释家分别定散二善,显明一经法义,独明佛意可仰信也。
问:若尔,何立“生想”名,通为十六观乎?
答:“观”之名固通散善,故相从定善,通立“观”名。所以然者,韦提致请正在定善,世尊为之广说定观,因说定善,更开散善,以应未来散动根机,自开之散善即从应请之定善来,是以随属定善,立“生想”名而已。
问:定散二善必由三心成净土因,是故散善初说三心以为通因,今此定善何缺三心?
答: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世尊自开。如彼韦提,既厌娑婆,欣求净土,光台见土,别选西方,愿往生心念念增长。自利三心序分已立,世尊为之说定善法,但如说行,则成往因,故定善初不说三心。又如散善,佛为未来自开说,若不具三心,则不能成往生因,必具三心,众行皆克,故先说三心,以为通因,若望未来,三心正因远通定善,故《疏》云“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
“佛告”等者,由序既成正陈所说,故先告命劝想西方,文在日观,义通诸观,在初该后,故科云“总告总劝”。
“佛告韦提希”者,总告下所说。
“汝及”等者,总劝下观门。
“应当专心”者,制诸乱意也。
“系念一处”者,注心一境也。“一处”者,即简余九域,故云“想于西方”。《疏》立八“一”示修观用心云云。
二、牒所观事:
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云何作想”者,承上“想于西方”句,征其作想。
“凡作想者”者,标入观法,此句在此,泛通诸观,故《疏》云:“此明诸众生等,久流生死,不解安心,虽指西方,不知云何作意,故如来返问,遣除疑执,以示正念之方。言凡作想者,明总牒前意,显后入观之方便。”
“一切众生”者,总举受法机,《疏》云“总举得生类”者,因中说果。
“自非”等者,示机堪不,“自非生盲”简不堪机,“有目之徒”举堪受机。
《楷定》云:“问:简生盲,为局日观?为通余观?若局日观,水等亦非生盲所见;若通余观,经释俱简,非日观机。答:亦通余观,理在初难,诸显形色皆不识,故经释从初日观中简余皆例此,应知也。”
“皆见日没”者,正牒所观事。已上诸句泛通诸观,以通从别,故科为“所观事”也。
问:今此日观为观境,何不言“牒观境”耶?
答:日有二种:一、此土实日,是眼识之对,《经》言“有目之徒皆见日没”是也。二、定中假日,是定心之境,《经》言“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是也。观日之者先见实日,心中像之以为定境,观欲没日,是为“日想”。此土日轮非实定境,可观之事体,故言“牒所观事”也。《疏》明观日由,示知方、知业、知光之义云云。
三、正教观察:
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当起想念”者,上言“皆见日没”,今取于彼日轮思惟忆想,欲修正观,云“起想念”,是犹在入观前。
“正坐西向”者,即入观之威仪。
“谛观”等者,正教观日,于中,“谛观于日”者,教观日;“令心坚住”者,教住心;“专想不移”者,教系念。
“见日”等者,标后观成,“见”者指当见,非今见也。
四、辨观成相:
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文云“既见”,即示观成。树观《疏》释“见此树已”句,云“”明结观成相,其意全同。既见日已,更令明了,初见与明了皆是观成之差别故。
问:观成与正受同异云何?
答:观想成不由境体现不,思惟正受由觉想有无,谓不问觉想有无,观境若现,总为观成。又虽观境既现,觉想若存,则非正受,是以初作想至粗见通为思惟。觉想存故,粗见、了见通名观成;境相现故,唯取了见以为正受,觉想亡故,尔则观成中自有思惟观成、正受观成之二种。地观文云:“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明了。(乃至)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此中有粗见、了见之二,《疏》释通为观成相故。(《疏》云:“从‘一一观之’至‘不可具说’已来,正明辨观成相。”)今则约思惟位中观成也。
五、总结:
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问:日等假观利益云何?
答:《选择》〈付属章〉列十三观名竟,云:“纵虽无余行,或一或多,随其所堪,修十三观,可得往生,其旨见经,敢莫疑虑。”若依此意,诸观一一皆成往益,日等假观岂不然乎!
然元祖《观经释》云:“上日想、水想二观无功能。”按:“无功能”者,言但自然止恶,别无灭罪功也,谓若贪瞋数起,何得定心,苟得定心,诸恶自息,但以假观力微,无灭罪之功,故云“无功能”。虽无灭罪,回向愿生必成往益,故《选择集》云“可得往生”。如中下品自然孝养尚成往业,况三障已除,一心专注乎!可得往生,道理必然,《经》中不说之者,佛意不要假观,偏在令达真观,是故至地观始明灭罪得生益。其如此者,定善主正行增进,故从浅至深,次第转进;散善主众机普摄,故从胜之劣,遂及恶机,施设进退,思而可知。
二、水想观六,一、总标地体: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
此中有三:一、明水想,二、明冰想,三、标地想,水冰之意正在地想。又地想中具有三严,(地上、地下、虚空)今略标彼地体,言“作琉璃想”等,故约终归云“标地体”。前教日观总比知彼国依正光相,今欲使别观彼土地体,地轮平相非水难谕故,先作水想,转水为冰,以表映彻,遂入地想。
问:前日观立为一观,今此水想何合三观?
答:如彼日观,初入观门,先作日想,观者所期专在见日,观成见日是为究竟。今至此观,观心渐熟故,不但要水想,其意远期地想,是故约能观者本所期,水、冰、地想合为一观。
问:若地想为要者,何故此观名“水想”乎?
答:地想有二:一、作想分别,二、观成见地。《经》云:“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此文总标地想。于中,“作琉璃想”者,作想分别总属假想,(树观《疏》云:“言想者,未闲真观,自在随心,要藉假想,方能证益也。云云”)“见琉璃地”者,观成见地,粗了共存,今此水观开“作琉璃想”句,以教三严作想,次下地观开“见琉璃地”句,以示粗见、了见。尔则今观虽作地想,齐是假想,未得真观故,属之假观水想,该为水想也。
“次作水想”者,总举观名而劝观想。
“见水澄清”者,示观成,“见”者,观见;“水”者,定心之境,非眼对境,次云“见冰映彻”,其义亦同。“澄清”者,水静而清云“澄”,澄而无秽云“清”,此自含平湛之义,《疏》云云。
“亦令明了”者,《传通》云:“‘亦’者,对上日观皆令明了而云‘亦’,但彼观成,此则思想,观成、思想其位虽异,明了义同,故云‘亦’。”
今曰:“亦”字对上者可也,以此文属思想者不顺文义,见水之“见”正指观成,既云“令了”,若不见则何劝了见。凡今经中下“见”字者,或约眼见,或约观成,未见于思想位下“见”字者。
“无分散意”者,教用心,欲令转水成冰,故使意不分散也。
“既见水已”者,结前生后。
“当起冰想”者,劝作想。
“见冰映彻”者,明观成,经文简约,若具言之,此下可有“亦令明了”、“既见冰已”之句,今从略耳。
“作琉璃想”者,标宝地假想,上来观水取可平相,观冰取映彻相,以此假观况彼地平彻,而令转观宝地。次下广明地上、地下、空里三严者,从此句开出,今总摄下所说,就地体略标云“作琉璃想”也。
“此想成已”等者,略标观成,下宝地观具明观成者,从此而开焉。“此想成已”者,应地观“此想成时”句。
“见琉璃地”等者,指下粗见、了见也。
二、正宗分二:一、定善,二、散善。初中自十三:一、日想觀五,一、明總告總勸: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
已下正宗分為二善,《疏》云:「今定立正宗,與諸師不同,今直以就法定者,從日觀初句,下至下品下生已來,是其正宗。從日觀已上雖有多義不同,看此文勢,但此由序也,應知。」此意據法義與文勢,以分别序、正分齊,日觀已下分為正宗,復於正宗中分别定散二法,亦與諸師不同。今先舉諸師義,而辨今師所立。
初、諸師所立者,淨影、天台等師雖有少異,同以十六觀為定善者一也,且舉一二者:
淨影意:韋提請言「思惟、正受」,佛為之說三福淨業、十六觀,於中,三福淨業應「思惟」,請教散善往生;十六正觀應「正受」,請教定善往生。思惟是散心,思量之分齊故,屬之散善,三福淨業以應之。正受即定善觀門故,十六觀門以應之。然一經觀門為主,廣說十六觀,彼三福業開成後三輩他生觀之觀境等云云。
天台意:以三福淨業為助道,以十六觀門為正觀,福業外資,正觀內熏,成圓頓行。十六觀門皆用三觀,(乃至)此觀成處即感唯心淨土,見本具彌陀,為今經宗云云。
其餘諸師大同小異,不遑具述。
次、辨今師所立者,十六觀門分為定、散,雖前後同稱「觀」,定散大異其義,今略辨其異:一、觀想修業異,二、境現迎接異。
初、觀想修業異者,十三定善明觀想,三輩三觀示修業,是故十三觀中,始從日想,終至雜想,具說觀門儀則,以示修觀法方,遣去亂想,安住正念,分別邪正,令成正觀,其要偏在觀成見境。三輩不然,廣說九品行相,以顯修因差別,令修行者隨應修入,不論能觀生想成不,偏辨修業得益優降。觀想、修業對機固別,一教觀想,以令住心一境,故定善初說「應當專心繫念一處」等;一教修業,以令回願往生,故散善初說「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等,說相不同,義門各別。但從定善雖同稱「觀」,名通義別,何可雷同!是以淨影亦云「自下三觀合為一分,為他生觀,觀察他人生相。何故觀此?為令世人知其生業上下階降,修而往生,是以勸觀。」彼既云「為修業而勸觀」,與前自生觀其義各別,何可為定善哉!明知開說三輩之佛意正在顯散善九品往生矣。
二、境現迎接異者,十三觀門唯要觀成,境之現不以辨觀之成不,勝境若現,觀門方足,是故一一說觀成相,分別邪正。又三輩觀唯在修三福行,得九品往生益,來迎引接以表業成,不關三輩生想之成不,與十三觀差別可見。是以釋家分別定散二善,顯明一經法義,獨明佛意可仰信也。
問:若爾,何立「生想」名,通為十六觀乎?
答:「觀」之名固通散善,故相從定善,通立「觀」名。所以然者,韋提致請正在定善,世尊為之廣說定觀,因說定善,更開散善,以應未來散動根機,自開之散善即從應請之定善來,是以隨屬定善,立「生想」名而已。
問:定散二善必由三心成淨土因,是故散善初說三心以為通因,今此定善何缺三心?
答:定善一門韋提致請,散善一門世尊自開。如彼韋提,既厭娑婆,欣求淨土,光臺見土,別選西方,願往生心念念增長。自利三心序分已立,世尊為之說定善法,但如說行,則成往因,故定善初不說三心。又如散善,佛為未來自開說,若不具三心,則不能成往生因,必具三心,眾行皆尅,故先說三心,以為通因,若望未來,三心正因遠通定善,故《疏》云「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佛告」等者,由序既成正陳所說,故先告命勸想西方,文在日觀,義通諸觀,在初該後,故科云「總告總勸」。
「佛告韋提希」者,總告下所說。
「汝及」等者,總勸下觀門。
「應當專心」者,制諸亂意也。
「繫念一處」者,注心一境也。「一處」者,即簡餘九域,故云「想於西方」。《疏》立八「一」示修觀用心云云。
二、牒所觀事:
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
「云何作想」者,承上「想於西方」句,徵其作想。
「凡作想者」者,標入觀法,此句在此,汎通諸觀,故《疏》云:「此明諸眾生等,久流生死,不解安心,雖指西方,不知云何作意,故如來返問,遣除疑執,以示正念之方。言凡作想者,明總牒前意,顯後入觀之方便。」
「一切眾生」者,總舉受法機,《疏》云「總舉得生類」者,因中說果。
「自非」等者,示機堪不,「自非生盲」簡不堪機,「有目之徒」舉堪受機。
《楷定》云:「問:簡生盲,為局日觀?為通餘觀?若局日觀,水等亦非生盲所見;若通餘觀,經釋俱簡,非日觀機。答:亦通餘觀,理在初難,諸顯形色皆不識,故經釋從初日觀中簡餘皆例此,應知也。」
「皆見日沒」者,正牒所觀事。已上諸句汎通諸觀,以通從別,故科為「所觀事」也。
問:今此日觀為觀境,何不言「牒觀境」耶?
答:日有二種:一、此土實日,是眼識之對,《經》言「有目之徒皆見日沒」是也。二、定中假日,是定心之境,《經》言「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是也。觀日之者先見實日,心中像之以為定境,觀欲沒日,是為「日想」。此土日輪非實定境,可觀之事體,故言「牒所觀事」也。《疏》明觀日由,示知方、知業、知光之義云云。
三、正教觀察:
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當起想念」者,上言「皆見日沒」,今取於彼日輪思惟憶想,欲修正觀,云「起想念」,是猶在入觀前。
「正坐西向」者,即入觀之威儀。
「諦觀」等者,正教觀日,於中,「諦觀於日」者,教觀日;「令心堅住」者,教住心;「專想不移」者,教繫念。
「見日」等者,標後觀成,「見」者指當見,非今見也。
四、辨觀成相:
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
文云「既見」,即示觀成。樹觀《疏》釋「見此樹已」句,云「」明結觀成相,其意全同。既見日已,更令明了,初見與明了皆是觀成之差別故。
問:觀成與正受同異云何?
答:觀想成不由境體現不,思惟正受由覺想有無,謂不問覺想有無,觀境若現,總為觀成。又雖觀境既現,覺想若存,則非正受,是以初作想至粗見通為思惟。覺想存故,粗見、了見通名觀成;境相現故,唯取了見以為正受,覺想亡故,爾則觀成中自有思惟觀成、正受觀成之二種。地觀文云:「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明了。(乃至)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此中有粗見、了見之二,《疏》釋通為觀成相故。(《疏》云:「從『一一觀之』至『不可具說』已來,正明辨觀成相。」)今則約思惟位中觀成也。
五、總結:
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問:日等假觀利益云何?
答:《選擇》〈付屬章〉列十三觀名竟,云:「縱雖無餘行,或一或多,隨其所堪,修十三觀,可得往生,其旨見經,敢莫疑慮。」若依此意,諸觀一一皆成往益,日等假觀豈不然乎!
然元祖《觀經釋》云:「上日想、水想二觀無功能。」按:「無功能」者,言但自然止惡,別無滅罪功也,謂若貪瞋數起,何得定心,苟得定心,諸惡自息,但以假觀力微,無滅罪之功,故云「無功能」。雖無滅罪,回向願生必成往益,故《選擇集》云「可得往生」。如中下品自然孝養尚成往業,況三障已除,一心專注乎!可得往生,道理必然,《經》中不說之者,佛意不要假觀,偏在令達真觀,是故至地觀始明滅罪得生益。其如此者,定善主正行增進,故從淺至深,次第轉進;散善主眾機普攝,故從勝之劣,遂及惡機,施設進退,思而可知。
二、水想觀六,一、總標地體: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
此中有三:一、明水想,二、明冰想,三、標地想,水冰之意正在地想。又地想中具有三嚴,(地上、地下、虛空)今略標彼地體,言「作瑠璃想」等,故約終歸云「標地體」。前教日觀總比知彼國依正光相,今欲使別觀彼土地體,地輪平相非水難諭故,先作水想,轉水為冰,以表映徹,遂入地想。
問:前日觀立為一觀,今此水想何合三觀?
答:如彼日觀,初入觀門,先作日想,觀者所期專在見日,觀成見日是為究竟。今至此觀,觀心漸熟故,不但要水想,其意遠期地想,是故約能觀者本所期,水、冰、地想合為一觀。
問:若地想為要者,何故此觀名「水想」乎?
答:地想有二:一、作想分別,二、觀成見地。《經》云:「見冰映徹,作瑠璃想,此想成已,見瑠璃地,內外映徹。」此文總標地想。於中,「作瑠璃想」者,作想分別總屬假想,(樹觀《疏》云:「言想者,未閑真觀,自在隨心,要藉假想,方能證益也。云云」)「見瑠璃地」者,觀成見地,粗了共存,今此水觀開「作瑠璃想」句,以教三嚴作想,次下地觀開「見瑠璃地」句,以示粗見、了見。爾則今觀雖作地想,齊是假想,未得真觀故,屬之假觀水想,該為水想也。
「次作水想」者,總舉觀名而勸觀想。
「見水澄清」者,示觀成,「見」者,觀見;「水」者,定心之境,非眼對境,次云「見冰映徹」,其義亦同。「澄清」者,水靜而清云「澄」,澄而無穢云「清」,此自含平湛之義,《疏》云云。
「亦令明了」者,《傳通》云:「『亦』者,對上日觀皆令明了而云『亦』,但彼觀成,此則思想,觀成、思想其位雖異,明了義同,故云『亦』。」
今曰:「亦」字對上者可也,以此文屬思想者不順文義,見水之「見」正指觀成,既云「令了」,若不見則何勸了見。凡今經中下「見」字者,或約眼見,或約觀成,未見於思想位下「見」字者。
「無分散意」者,教用心,欲令轉水成冰,故使意不分散也。
「既見水已」者,結前生後。
「當起冰想」者,勸作想。
「見冰映徹」者,明觀成,經文簡約,若具言之,此下可有「亦令明了」、「既見冰已」之句,今從略耳。
「作瑠璃想」者,標寶地假想,上來觀水取可平相,觀冰取映徹相,以此假觀況彼地平徹,而令轉觀寶地。次下廣明地上、地下、空裏三嚴者,從此句開出,今總攝下所說,就地體略標云「作瑠璃想」也。
「此想成已」等者,略標觀成,下寶地觀具明觀成者,從此而開焉。「此想成已」者,應地觀「此想成時」句。
「見瑠璃地」等者,指下粗見、了見也。
本願海濤音(wolai) →
https://www.wolai.com/namoamita
本願海濤音(flowus)→
namoamita.flowus.cn
本願海濤音(wolai) →
https://www.wolai.com/namoamita
本願海濤音(flowus)
namoamita.flow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