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觀經要義鈔卷二_五

(2022-12-26 21:27:24)
分类: 三经部
   二、明地下庄严:
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上总标宝地体,已下广明宝地庄严,于中,今初,明地下庄严,有七。
  “下有金刚七宝金幢”者,一、明幢体等是无漏金刚。“下”者,言地下也;“金刚”者,显无漏。宝池观《疏》云:“言金刚者,即是无漏之体也。”今经处处称“金刚”中,有约喻者,有约宝者,其约喻者显无漏不可坏之德,其约宝者示金中之最胜。如上上品说“执金刚台”,约宝言之,上中品《疏》云:“由行强故,上上即得金刚台;由行劣故,上中即得紫金台。”又如今文,约喻言之,“金刚”之言冠上七宝故。
  “七宝”者,总明七宝成幢体。
  “金幢”者,别举其一,具应云金幢乃至琉璃幢等也。
  “擎琉璃地”者,二、明擎地相,显映庄严,地幢显映以为这样,地体清澈,宝幢自见,故云“显映”,“擎地”之言即显映彻。
  “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三、明方楞具足,表非圆相,“方”者面也,“楞”者角也。
  “一一方面百宝成”者,四、明其庄严,其幢方面以百宝珠而庄严,故次云“一一宝珠”等。《疏》云:“量出尘沙者,虽经不说幢数,理必可然,故就一一言以发其义,下《赞》云:地下庄严七宝幢,无量无边无数亿。”皆此意也。
  “一一宝珠百千光明”者,五、明宝出千光,光周无边际,经文但说宝出千光,《疏》示光照远近,云“周无边际”,即言周彼国界也。
  “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者,六、明光多异色,色照他方,随机变现,无时不益,经文但说多异色,《疏》明照益他方。
  已上二段初明周自国,次明益他方,是依下华坐观文,其文云“一一金色遍其宝土,(约自国)于十方面随意变现”,(约他方)是岂华坐乎!彼国光明一一皆然,是故今依彼意发之于初,显其德用,以准知诸余。
  “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者,七、明众光散彩,映绝日轮,新往之者见之,卒难周悉,《经》言“不可具见”,是似约能观者,虽然,具见之“见”非论心眼所见,但就眼见示其映绝,故约新往言之。

  三、明地上庄严: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
  “地上”者,对地下及空里,地面为上,如〈玄义〉言“地上庄严”,总摄池林楼阁等,今别取所依能持地体。
  “琉璃地”者,且举一宝,彼国宝地非但琉璃,故下云“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今从水、冰假观来故,先就琉璃言之。
  “以黄金”者,《疏》云:“言金绳已下,正明黄金作道,状似金绳也。”金道正直如曳绳故,指道云“绳”,此中就琉璃与黄金示地与道之分齐,若具言之,应言琉璃地上以黄金绳乃至珊瑚地上以琥珀绳等。
  地之与道七宝交错,言“杂厕间错”也。
  “以七宝界分齐分明”者,以七宝等分地、道界,谓地若黄金,道以琉璃;道若白银,地以珊瑚,如此七宝交错而分齐分明,云“以七宝界”等,委如《疏》中。

  四、明空里庄严:
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
  此中有六:
  “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者,初、明宝出多光,即是地上杂宝所流之光色,空里庄严之元始也。
  “其光如华又似星月”者,二、喻显其相。元照云:“其光从地升空故,如华从上照下,故如星月。”
  “悬处虚空成光明台”者,三、明光变成台,光台非一,下云“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故。
  “楼阁千万百宝合成”者,四、明光变成于楼阁,是彼台上楼阁也,上云“成光明台”,“成”字流下诸句,已下诸相皆光变所成也。
  “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者,五、明光变成于华幢。
  “无量乐器以为庄严”者,六、明光变成于宝乐之音。《经》但言“以为庄严”,乐器之为庄严必以音声成自事故。《疏》云“乐音下出法音”,是转成之音,今约乐器自事,故简云“乐音”。

  五、明光变乐音转成法音:
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此中自三:
  “八种清风从光明出”者,初、明八风从光而出。
  “八种清风”者,天台等约方处,八方风为八风。憬兴等约功德,《大经》云:“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一)不寒(二)不暑,(三)温(四)凉(五)柔软,(六)不迟(七)不疾。(八)”名为“八风”云云。
  “鼓此乐器”者,二、明风光鼓乐发音。
  “演说”等者,三、明显说四倒、四真。恒沙等法此中但言“苦空”等者,举一摄余。池观说“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又《大经》言:“或闻佛声,乃至众妙音声,普摄一切佛法故。”《疏》云“恒沙等法”,彼国中有三乘法者,如圣众中有声闻、菩萨,但是因顺余方耳,声闻、菩萨当相即妙法身,三乘法门即一乘妙法也。

  六、总结: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虽有三严假想分齐,总属水想,故结为水想也。

  三、宝地观六,一、结前生后:
此想成时。
  观地有二中,以假想属水观,以观成为地观,“此想成时”之句即承前观所说来,以成今观之义,而自含今观中亦总摄前观之义。何者,下诸观中,若前后观别者,云“此想成已”,或云“见此事已”;若前后连接者,皆云“此想成时”。今亦准知,是以水观中假想三严一段存两属义,随摄如水、地二观也。(水、冰二想心境俱假,今此地想心境俱真,假想三严心假境真,是以约心假属水想,若由境真,自摄今观。)
  “此想成时”者,《疏》云“结前生后”,结前观想,生后观成,若约举辨结三科,则当先举之义,“一一”下是次辨,“是为”下为后结。

  二、明观成相:
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睡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观成有二,一、粗见,二、了见。粗、了虽异,同见彼境,故总属观成。此中六科,初五明思惟粗见,即思想成就已后之相也。后一明正受了见。初中,第一、第二劝正受了见,第三、第四教正受方便,第五结思惟粗见。
  想心中见名为“粗见”。
  “若得三昧”等者,示正受了见。然得其三昧得处不定,或在今观得,或至后观得,故“安若”字示其意。
  “不可具说”者,示所见胜相。

  三、总结观名: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四、劝发流通: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疏》云“劝发流通,随缘广说”,“劝发流通”者,叙“汝持佛语”之意;“随缘广说”者,示“为未来世”等之意,与示观缘文其意全同。
  今观是依报真观之初,故具劝流通而通下诸观;又华坐观初亦有此语,是正报观之初故。又复彼中云“除苦恼法”,约能被法;今文云“欲脱苦者”,约所被机,机法虽异,义旨则一。彼文通要弘,今亦亘真假。若约显说,定善修观之人名“欲脱苦者”,要门观法为“除苦恼法”。(如下《疏》释“除苦恼法”以为华坐观法)然苦恼之至极正在下品,除苦之要法终归弘愿,是以若依隐彰,则说弘愿真利、摄极恶劣机为佛正意也。
  “佛告”等者,此中有四:
  “佛告阿难”一句,初、明告命,传持之人故。
  “汝持佛语”者,二、明劝持。
  《疏》云:“明劝持佛语,广为大众说前观地之益。”是依次“为未来世”等文意释今劝持句。“说前观地益”者,叙“说是观地法”句意,而前“观地益”之语所指未详,若为指观益,则观益在后,不可言前;若为指前说,则前文未说观益,不可言观地益。故有说云:“此一科意全约弘愿释,前者对后,非指后灭罪等益,故云‘前’,乃是前文所说观地之益也,‘观地之益’者,即定观成就之益,高祖所谓‘念佛三昧’是也。云云”又可,观地法是佛异方便之教益,故指法云“益”乎!
  “为未来世”等者,三、明简机。
  《疏》云“明简机堪受堪信”,“为未来世一切众生”者,简正为机,即是堪受之人;“欲脱苦者”者,简堪信机,《疏》中具示堪信机相。
  “说是观地法”者,四、明劝说。

  五、明观利益:
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此中有四:一、牒观地,二、明灭罪,三、示得生,四、遮疑惑。
  “若观是地者”者,初、牒观地。
  《疏》云“明唯观宝地”,不论余境,显唯此一观能成灭罪得生大益,以简异圣道门积功最重得益甚微,是约要门。
  然此《经》观门义有两重:一、要门当分观,二、弘愿达意观。要门方便是今经之当分,若约弘愿观,观宝地处即达愿力,坐观说“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岂但华坐耳!四十八愿庄严妙土,树叶、水滴无非愿力,彼要门机但见事相差别,不能达愿力体,终日处愿力中,终日不知愿力,是为要门自力观。若机缘纯熟,则观彼宝地,即见愿力,了知灭罪得生全是愿力,脱却能观机功,成就他力明信,论主所谓“起观生信”是也,是为弘愿达意观。今此观法具此二意,能观行者有达、不达,灭罪得生浅深异益。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者,二、明灭罪。
  凡今经说灭罪,诸文不同,先于定善中,今文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宝楼观说“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可受无量亿劫生死之极重恶业也)华坐观说“五万劫生死之罪”,像观言“无量生死之罪”,观音观言“无数劫生死之罪”,势至观言“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又散善中,下三品说五十、八十等之别。
  今按:定善灭罪表观力浅深,下品灭罪示业障轻重,并是一往之施设耳。初定善中,地观云“八十亿劫”,楼观云“无量劫”,地观是初入,观力犹浅,故灭罪有限,至后观则观力转增,故说言“无量”,乃表观门之浅深也。又华坐观说“五万劫”者,恐约横入机。凡定善观行中,有竖观者,有横入者,依正、主伴次第历观,是为竖观,直修佛观是为横入,如《观念法门》依《观佛经》等明观佛三昧,是其义也。今此经中亦自存此义,故坐观《疏》具示入观作法及观成差别,是知彼中且就一类初入机说“五万劫”欤,故至像观中说无量劫,以表浅深。然多少、浅深但是一往之施设,其实不定,故观音观说“但闻其名,获无量福”,散心但闻尚如此,况得定见土,岂不灭无量罪乎!又如下品罪人,既有轻次重之别,灭罪多少示其轻重,成五十、八十及十八、十之差别,理实无量,故流通言“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
  “舍身他世,必生净国”,三、示得生。
  《楷定》意:以“必生净国”合序分“得无生忍”,无生、得生彼此无别云云。《如是解》意:对彼无生分别现当两益,为彼此互显义。
  今曰:序分“无生”正是弘愿胜益,此中“得生”该通要弘,若约弘愿,宜如所解,要门不然,何成互显乎!
  “心得无疑”,四、遮疑惑。是对观成机诫得生疑,而令终达他力明信之教语也。

  六、明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二、明地下莊嚴:
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
  上總標寶地體,已下廣明寶地莊嚴,於中,今初,明地下莊嚴,有七。
  「下有金剛七寶金幢」者,一、明幢體等是無漏金剛。「下」者,言地下也;「金剛」者,顯無漏。寶池觀《疏》云:「言金剛者,即是無漏之體也。」今經處處稱「金剛」中,有約喻者,有約寶者,其約喻者顯無漏不可壞之德,其約寶者示金中之最勝。如上上品說「執金剛臺」,約寶言之,上中品《疏》云:「由行強故,上上即得金剛臺;由行劣故,上中即得紫金臺。」又如今文,約喻言之,「金剛」之言冠上七寶故。
  「七寶」者,總明七寶成幢體。
  「金幢」者,別舉其一,具應云金幢乃至瑠璃幢等也。
  「擎瑠璃地」者,二、明擎地相,顯映莊嚴,地幢顯映以為這樣,地體清澈,寶幢自見,故云「顯映」,「擎地」之言即顯映徹。
  「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三、明方楞具足,表非圓相,「方」者面也,「楞」者角也。
  「一一方面百寶成」者,四、明其莊嚴,其幢方面以百寶珠而莊嚴,故次云「一一寶珠」等。《疏》云:「量出塵沙者,雖經不說幢數,理必可然,故就一一言以發其義,下《讚》云:地下莊嚴七寶幢,無量無邊無數億。」皆此意也。
  「一一寶珠百千光明」者,五、明寶出千光,光周無邊際,經文但說寶出千光,《疏》示光照遠近,云「周無邊際」,即言周彼國界也。
  「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者,六、明光多異色,色照他方,隨機變現,無時不益,經文但說多異色,《疏》明照益他方。
  已上二段初明周自國,次明益他方,是依下華坐觀文,其文云「一一金色遍其寶土,(約自國)於十方面隨意變現」,(約他方)是豈華坐乎!彼國光明一一皆然,是故今依彼意發之於初,顯其德用,以准知諸餘。
  「映瑠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者,七、明眾光散彩,映絕日輪,新往之者見之,卒難周悉,《經》言「不可具見」,是似約能觀者,雖然,具見之「見」非論心眼所見,但就眼見示其映絕,故約新往言之。

  三、明地上莊嚴:
瑠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
  「地上」者,對地下及空裏,地面為上,如〈玄義〉言「地上莊嚴」,總攝池林樓閣等,今別取所依能持地體。
  「瑠璃地」者,且舉一寶,彼國寶地非但瑠璃,故下云「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今從水、冰假觀來故,先就瑠璃言之。
  「以黃金」者,《疏》云:「言金繩已下,正明黃金作道,狀似金繩也。」金道正直如曳繩故,指道云「繩」,此中就瑠璃與黃金示地與道之分齊,若具言之,應言瑠璃地上以黃金繩乃至珊瑚地上以琥珀繩等。
  地之與道七寶交錯,言「雜廁間錯」也。
  「以七寶界分齊分明」者,以七寶等分地、道界,謂地若黃金,道以瑠璃;道若白銀,地以珊瑚,如此七寶交錯而分齊分明,云「以七寶界」等,委如《疏》中。

  四、明空裏莊嚴:
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
  此中有六:
  「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者,初、明寶出多光,即是地上雜寶所流之光色,空裏莊嚴之元始也。
  「其光如華又似星月」者,二、喻顯其相。元照云:「其光從地昇空故,如華從上照下,故如星月。」
  「懸處虛空成光明臺」者,三、明光變成臺,光臺非一,下云「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故。
  「樓閣千萬百寶合成」者,四、明光變成於樓閣,是彼臺上樓閣也,上云「成光明臺」,「成」字流下諸句,已下諸相皆光變所成也。
  「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者,五、明光變成於華幢。
  「無量樂器以為莊嚴」者,六、明光變成於寶樂之音。《經》但言「以為莊嚴」,樂器之為莊嚴必以音聲成自事故。《疏》云「樂音下出法音」,是轉成之音,今約樂器自事,故簡云「樂音」。

  五、明光變樂音轉成法音:
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此中自三:
  「八種清風從光明出」者,初、明八風從光而出。
  「八種清風」者,天台等約方處,八方風為八風。憬興等約功德,《大經》云:「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一)不寒(二)不暑,(三)溫(四)涼(五)柔軟,(六)不遲(七)不疾。(八)」名為「八風」云云。
  「鼓此樂器」者,二、明風光鼓樂發音。
  「演說」等者,三、明顯說四倒、四真。恒沙等法此中但言「苦空」等者,舉一攝餘。池觀說「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復有讚嘆諸佛相好者。」又《大經》言:「或聞佛聲,乃至眾妙音聲,普攝一切佛法故。」《疏》云「恒沙等法」,彼國中有三乘法者,如聖眾中有聲聞、菩薩,但是因順餘方耳,聲聞、菩薩當相即妙法身,三乘法門即一乘妙法也。

  六、總結:
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雖有三嚴假想分齊,總屬水想,故結為水想也。

  三、寶地觀六,一、結前生後:
此想成時。
  觀地有二中,以假想屬水觀,以觀成為地觀,「此想成時」之句即承前觀所說來,以成今觀之義,而自含今觀中亦總攝前觀之義。何者,下諸觀中,若前後觀別者,云「此想成已」,或云「見此事已」;若前後連接者,皆云「此想成時」。今亦准知,是以水觀中假想三嚴一段存兩屬義,隨攝如水、地二觀也。(水、冰二想心境俱假,今此地想心境俱真,假想三嚴心假境真,是以約心假屬水想,若由境真,自攝今觀。)
  「此想成時」者,《疏》云「結前生後」,結前觀想,生後觀成,若約舉辨結三科,則當先舉之義,「一一」下是次辨,「是為」下為後結。

  二、明觀成相:
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睡時,恒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
  觀成有二,一、粗見,二、了見。粗、了雖異,同見彼境,故總屬觀成。此中六科,初五明思惟粗見,即思想成就已後之相也。後一明正受了見。初中,第一、第二勸正受了見,第三、第四教正受方便,第五結思惟粗見。
  想心中見名為「粗見」。
  「若得三昧」等者,示正受了見。然得其三昧得處不定,或在今觀得,或至後觀得,故「安若」字示其意。
  「不可具說」者,示所見勝相。

  三、總結觀名:
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四、勸發流通: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
  《疏》云「勸發流通,隨緣廣說」,「勸發流通」者,叙「汝持佛語」之意;「隨緣廣說」者,示「為未來世」等之意,與示觀緣文其意全同。
  今觀是依報真觀之初,故具勸流通而通下諸觀;又華坐觀初亦有此語,是正報觀之初故。又復彼中云「除苦惱法」,約能被法;今文云「欲脫苦者」,約所被機,機法雖異,義旨則一。彼文通要弘,今亦亘真假。若約顯說,定善修觀之人名「欲脫苦者」,要門觀法為「除苦惱法」。(如下《疏》釋「除苦惱法」以為華坐觀法)然苦惱之至極正在下品,除苦之要法終歸弘願,是以若依隱彰,則說弘願真利、攝極惡劣機為佛正意也。
  「佛告」等者,此中有四:
  「佛告阿難」一句,初、明告命,傳持之人故。
  「汝持佛語」者,二、明勸持。
  《疏》云:「明勸持佛語,廣為大眾說前觀地之益。」是依次「為未來世」等文意釋今勸持句。「說前觀地益」者,叙「說是觀地法」句意,而前「觀地益」之語所指未詳,若為指觀益,則觀益在後,不可言前;若為指前說,則前文未說觀益,不可言觀地益。故有說云:「此一科意全約弘願釋,前者對後,非指後滅罪等益,故云『前』,乃是前文所說觀地之益也,『觀地之益』者,即定觀成就之益,高祖所謂『念佛三昧』是也。云云」又可,觀地法是佛異方便之教益,故指法云「益」乎!
  「為未來世」等者,三、明簡機。
  《疏》云「明簡機堪受堪信」,「為未來世一切眾生」者,簡正為機,即是堪受之人;「欲脫苦者」者,簡堪信機,《疏》中具示堪信機相。
  「說是觀地法」者,四、明勸說。

  五、明觀利益:
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此中有四:一、牒觀地,二、明滅罪,三、示得生,四、遮疑惑。
  「若觀是地者」者,初、牒觀地。
  《疏》云「明唯觀寶地」,不論餘境,顯唯此一觀能成滅罪得生大益,以簡異聖道門積功最重得益甚微,是約要門。
  然此《經》觀門義有兩重:一、要門當分觀,二、弘願達意觀。要門方便是今經之當分,若約弘願觀,觀寶地處即達願力,坐觀說「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豈但華坐耳!四十八願莊嚴妙土,樹葉、水滴無非願力,彼要門機但見事相差別,不能達願力體,終日處願力中,終日不知願力,是為要門自力觀。若機緣純熟,則觀彼寶地,即見願力,了知滅罪得生全是願力,脫却能觀機功,成就他力明信,論主所謂「起觀生信」是也,是為弘願達意觀。今此觀法具此二意,能觀行者有達、不達,滅罪得生淺深異益。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者,二、明滅罪。
  凡今經說滅罪,諸文不同,先於定善中,今文說「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寶樓觀說「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可受無量億劫生死之極重惡業也)華坐觀說「五萬劫生死之罪」,像觀言「無量生死之罪」,觀音觀言「無數劫生死之罪」,勢至觀言「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又散善中,下三品說五十、八十等之別。
  今按:定善滅罪表觀力淺深,下品滅罪示業障輕重,並是一往之施設耳。初定善中,地觀云「八十億劫」,樓觀云「無量劫」,地觀是初入,觀力猶淺,故滅罪有限,至後觀則觀力轉增,故說言「無量」,乃表觀門之淺深也。又華坐觀說「五萬劫」者,恐約橫入機。凡定善觀行中,有竪觀者,有橫入者,依正、主伴次第歴觀,是為竪觀,直修佛觀是為橫入,如《觀念法門》依《觀佛經》等明觀佛三昧,是其義也。今此經中亦自存此義,故坐觀《疏》具示入觀作法及觀成差別,是知彼中且就一類初入機說「五萬劫」歟,故至像觀中說無量劫,以表淺深。然多少、淺深但是一往之施設,其實不定,故觀音觀說「但聞其名,獲無量福」,散心但聞尚如此,況得定見土,豈不滅無量罪乎!又如下品罪人,既有輕次重之別,滅罪多少示其輕重,成五十、八十及十八、十之差別,理實無量,故流通言「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
  「捨身他世,必生淨國」,三、示得生。
  《楷定》意:以「必生淨國」合序分「得無生忍」,無生、得生彼此無別云云。《如是解》意:對彼無生分別現當兩益,為彼此互顯義。
  今曰:序分「無生」正是弘願勝益,此中「得生」該通要弘,若約弘願,宜如所解,要門不然,何成互顯乎!
  「心得無疑」,四、遮疑惑。是對觀成機誡得生疑,而令終達他力明信之教語也。

  六、明觀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本願海濤音(wolai) →
https://www.wolai.com/namoamita


本願海濤音(flowus) 
namoamita.flowus.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