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分钟年华老去》:时间的AB面(大提琴篇)

(2011-10-13 20:09:26)
标签:

十分钟年华老去

大提琴篇

贝托鲁奇

时间

分类: 光影映像/movies

http://s10/mw690/62f23433t7c073b7c8e69&690

 

    ★★★★

 

   引:今天如同昨天,无穷循环,摇篮轻轻摇动,给人间带来激情,以及忧乐悲欢。

 

   时间是什么?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霍金的时间简史,还是人类的自我错觉?给我们十分钟的时间,我们又能做什么,是记起过往的一生,是静待光阴的流走,还是冥想未到的时刻?《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第二部分“大提琴篇”与“小号篇”相比,影像虽然依旧停留在人间琐事,但是融入的哲思明显更加深远,在尘世的纷乱中提炼与升华时间的本质,达到无比震撼人心的效果。篇头有一段摘自毗湿奴神话的文字:“那些就像群山,穿越几千年,就会起伏不定,像是水中的波纹。”随后的8个故事都以“水”作为开头象征性的意象,尝试透过各种生命的角度去探索那个亘古不变的永恒追问——时间,究竟是什么?

 

http://s15/bmiddle/62f234334af2ce7e61e7e&690

 

   之一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水的故事

 

   相较之下,贝托鲁奇执导的片段是我最为喜爱的。作为“大提琴篇”的开篇之作,它不仅充分表达了“水”的意象,还融入了东方哲学去解释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他的电影中惯有的隐喻这一次都与水有关——作为主角的印度男人偷渡至意大利,随着一位老者来到榕树下,然后他为老者取水,途中与意大利女人相遇。在商店里女人递给男人一些食物,男人看见墙上的一幅约翰·韦恩的海报。随后开始出现关于“水”的隐喻:女人将语言不通的男人领进家门,在男人洗浴的时候递给他一块肥皂,肥皂触及男人的内裤是一个隐喻,暗示两人的结合,这种结合可能是随后发生,也可能需要长时间的感情积蓄;随后画面切入他们在婚礼中的场景,一曲舞蹈过后,两人听着印度传统歌谣,然后身怀六甲的女人不小心挤破了羊水,此处又是一个隐喻,暗示新生命的诞生;略去孩子的成长经历之后,故事转入男人买来新车带着全家出游的情节,在意外中新车落入河水中,所幸全家安然无恙。

 

http://s12/bmiddle/62f234334af2ce9c8ee9b&690

 

   随后发生的故事则引出哲学命题。冥冥之中回到榕树之下的男人再次见到那位吹笛的老者,周围的光线、树荫、牛群都没有任何变化。然后老者问他怎么去了那么久,自己已经等了他一个上午。男人若有所思,一头扎进老者的胸前。这时我们发现,故事从一开始就被分割成男人和女人亦即男人和老者两条并进的故事线,它们在时间上完全不一致:一个历经多年与女人结婚生子,一个仅停留在同一天为老人取水,最终的情节和画面都与最初并无二致,暗示二者的融合与时间的轮回。这是一种对现实和虚幻关系的认知,或者是对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理解。同时,过去和现在两种时间的交织还造成空间感的错觉,所以甚至蕴含了对时空相互关系的一种可能的阐述。贝托鲁奇把快节奏的剪辑和舒缓的长镜头相结合,造成一种时间的跃进和另一种时间的延展,带来的观感与回味独特而悠长。

 

http://s12/bmiddle/62f234334af2ced5ed63b&690

 

   之六 沃尔克·施隆多夫

   启迪

 

   施隆多夫用异常独特的拍摄手法展现了对于时间的理解,其中的旁白源于古罗马基督教思想家圣奥古斯丁的哲学思考。为了表现这种哲思的形成过程,片段里对于意象的运用十分关键——镜头位于河上的时候,附以奥古斯丁的原句“怎么会有两种时间存在呢?很清楚的是,过去和未来都根本不存在:过去不存在,因为它已经不在;而未来不存在,因为它尚未来到。”此时此刻,河水隐喻一个相对较长的广义时间的流淌,而大提琴的长音替代的则是苍蝇的飞舞,接下来进入相对较短的“一天”时间的下一段陈述:“有三种不同的时间,即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一切行为都是未来的铺垫,一旦完成了它们,就进入了过去。”至此所有的故事都相对平淡,一如河水的流淌。 


http://s1/bmiddle/62f234334af2cee6f18e0&690

 

   接着一些人的冲突造成某种不和谐,一次触电意外则使得野炊的欢愉戛然而止,最终奥古斯丁“化身”的苍蝇也因为撞上了捕蝇灯停止了它在历史中的使命。随之嵌入的哲学思考带有强烈的不可知论意味:“在时间的历程中,我们活得越长久,就有越多的经历变成回忆。进入现在的时候,所有期待的事情都有所削减。这发生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正如同它在我们一生的时间里那样。我必须得承认,我还搞不清时间是什么。”旁白始终在过去的回忆、现在的沉思、未来的期许这些时间命题里反复地咏叹,人生际遇在没有确定的时间节点受到不可预知的外力的牵引而成为不变的命数。值得注意的是,连续的长镜头的作用不仅在于模仿苍蝇的飞行,还将奥古斯丁的那种形而上的冥思化作较为具体的意象;而始终伴随着画面的大提琴声则不仅在模拟苍蝇翅膀的舞动,而且为这一片段定下悠长而感伤的基调。


http://s14/bmiddle/62f234334af2cf06b590d&690

 

   之八 让-吕克·戈达尔

   在时间的黑暗中

 

   戈达尔完成的片段依然带有他标志性的风格,跳接和字幕把青春、勇气、思想、记忆、爱情、沉默、故事、恐惧、永恒、电影的“最后几分钟”作为主题,追忆生命里的告别。原本就很短的十分钟时间被再细分成十个段落,使得整个影像更加零碎和狂乱。例如,在“思想的最后几分钟”里,女孩两次从垃圾袋中翻出将要丢掉的书,随意打开,位于镜头之外的视线停留在某一页上,她说她或许要背弃这一“幸福”了,“在我背弃思想之时,我已经拥有不了幸福。”镜头转换成清理旧书时的另一个角度,男人提醒她说有些书还挺新的,想清楚再放弃,“一旦放弃便无法回到你手中”。随后的一个跳接转入书被扔进垃圾车的场景,直接交代了那些书的结局。这些或许是人们共有的一种情感——清理旧书时依恋与决绝并存,过往的美好与决定的残酷纠缠,与书告别前的几分钟好像那样没道理,又似乎如此笃定。


http://s15/bmiddle/62f23433077eae4fd490e&690

 

   “爱情的最后几分钟”的开头,歌里唱道“告诉我你不会离开”,接着歌声突然中止,女人宣告爱情的死亡:“过去的一切到此为止,这就是我们的结局,再见。我们做不到,这注定是我们的结局。”跳接在“故事的最后几分钟”里再次被运用,这次对连续场景的“掏空”更甚,树下的女人朗诵着有关死亡与向往天国的诗,然后与一个老人同行去往某处;随之而来的跳接立刻转入女人的死亡,老人凝视远方的大海,中间的所有过程并未做出丝毫的交代。此时的旁白出现了不同时间上相似话语的融合:女人的声音仍然在朗诵那首诗,而老人则在描述女人的死亡,“她永远走了,一个人。我知道一个人死后就永远走了。”戈达尔对“十分钟”时间的把握显得更加宽泛,触及生命的诸多侧面,它们都被时间束缚,拥有“最后几分钟”的权利,又无法摆脱时间流逝的宿命,人世的每一个消亡的瞬间恰恰印证时间的永恒。

 http://s11/bmiddle/62f234334af2cf33961fa&690

 

   █《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大提琴篇”有八个故事,寥寥几笔并不足以概括它们的全貌。例如,第二部《关于时间》试验性地将叙事分成流行漫画一般的四个部分共同展示,表达一个作家的意象世界。四个不同的画面时而平行,时而交叉,展现思维世界的挣扎与躲藏。再如,第四部《十分钟后》是匈牙利导演伊斯特凡·萨博为我们讲述的一个最易于理解的故事:妻子在辛劳地筹备结婚纪念日,等待丈夫归来,却因丈夫的酒醉和胡闹失手杀害了丈夫。与其它故事相比它显得较为平实,没有充斥在影像中的隐喻手法,或是融入情节的深奥哲思。能让人在故事本身之外感受到的,是如同科恩兄弟惯于表达的“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快”的人生,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挂钟则证明这种变化可以极其突兀和不可预测。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与有关,但每一部短片的开端都以流水象征时间,并且都以悠长的大提琴音将画面拖入情节,过渡流畅、统一、切合主题。其中不乏大师造就的影像,内容与形式得到有机的结合,情节的多变与时间的易逝交相辉映。正如贝托鲁奇在第一部短片里用黑白色彩展现的岁月质感,有些时光已然流逝,有些时光还在眼前,有些故事早已结束,有些故事尚未讲完。影像留下生命中瞬间的感怀,人类却在时光的长河里嬉笑与沉默,每一分钟里的空间也好像被放大和延伸。如同现代天体物理的原理那样,我们在空间上看得越长远,时间上的追溯也就越古老。但是,时间有尽头吗?它来自哪里,又将最终走向何处?在光阴的流淌中,我们要用什么去照亮我们的前路,又要去哪里寻觅我们的光明?大师和我们都在时间的列车上,看沧海桑田,看年华老去。

 

http://s13/bmiddle/62f234334af2cf973da3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