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w690/62f23433td8492c26882d&690
★★★☆
引:时间是美好的,一片春光灿烂;时间是痛苦的,到处寒冷如冰。
主流的物理学告诉我们,世界有第四个维度,那就是时间。单纯地以时间作为主题的电影似乎并不常见,因为时间太难以被说清道明,也因为我们都身处时间的掌控之下。《十分钟年华老去》不同于任何其它关于时间的电影,它的每一部短片只有短短十分钟,却在体现深刻哲思的同时,彰显出时间的厚重之感。它的第一部分“小号篇”中的七个故事都用水象征时间,并辅以小号声切入情节。影片的开头是一段马可·奥列里乌斯《沉思录》里的文字:“时间是条河,是一切创造物都无法抵挡的洪流。事物一旦进入眼帘便匆忙成为过去,被另一个事物所取代,它们的出现不过是为了依次被时间冲刷殆尽。”所有故事都在努力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时间?
http://s10/bmiddle/62f23433077e0d234a2b9&690
之二
维克多·艾里斯
生命线
艾里斯执导的情节很简单,描述一个婴儿脐带意外出血,所幸被及时发现得以救治。艾里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挖掘影像的丰富和隐晦。十分钟的时间里,基本没有长镜头,同时消除了配乐,只保留所有自然原声与人声,如钟声、鸟鸣、除草声、滴水声、啼哭声、对话和歌声等,固定的摄像机、平稳摇动的运镜以及相对快速的剪辑被用以交代一些关键的意象。例如,开头安睡的母亲与婴儿、脐带缓缓渗出的血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安静中隐藏的骚动。接着镜头切换至一个小男孩,他在自己的手臂上画着手表,然后将“手表”凑近耳边静静地聆听,而此时画面自然地由一个蒙太奇转入对挂钟的特写。我们可以看出,小男孩在某种程度上即担任了“计时”的任务,他不仅见证整个事件的起始、发生和结束,也是一切事物从平静到不安、再由不安回归平静的客观时间依附。接下来的一些镜头中,钟摆声依然延续,然后是在缝纫机上和厨房中劳作的两个女人,她们正在分别缝制带有婴儿名字的肚兜、加水和面准备食物。
http://s14/bmiddle/62f23433077e0d2616d5d&690
随之而来的是除草的男人和玩耍的孩子,片刻之后镜头中再次出现那个听手表的孩子,暗示时间的流逝,之后从门溜进的一只黑猫引出故事的转折点,即婴儿的意外被家人发现。黑猫一向代表的是厄运或通灵,因而由其引发从平静到不安的爆发。所有人闻讯都放下手中工作或游戏,来到婴儿身边静待那个和面的女人对其的拯救。前后的一些镜头更加具有隐喻的作用——首先是婴儿转危为安后母亲唱响的宁静歌声,并由其作为声音蒙太奇串联之后的所有镜头,与之前的寂静形成对比,暗示人们焦虑过后的如释重负;除此以外是一些前后照应的镜头,例如之前滴水的水池中被人放入带血的婴儿衣服,缝纫机继续缝制未打完的名字,小男孩用口水擦去臂上的“手表”,男人回到果园里重新劳作。最后小男孩将门关上,独自端坐于阁楼,钟声的映衬下镜头聚焦一张报纸——我们清楚地看见上面的纳粹军旗与“丘吉尔”等字样。这张报纸在片段里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水开始润泽,暗示相对平静的环境;第二次水开始淤积,暗示骚动的开始;而这一次则是报纸逐渐被水全部浸湿。如果说二战的黑暗背景让影像呈现黑白色彩,那么“水”则代表一种安宁与纯净,最终的场景可以看成代表宁静的“水”战胜了代表硝烟的“血”,从而让生活得到本质上的回归。
http://s9/bmiddle/62f234334aec83cf38198&690
之五
维姆·文德斯
距离托那12英里
与《德州巴黎》一样,文德斯还是给出了一份美国西部的公路片。他这次带来的故事发生于西部的荒芜公路上:一个吸毒过量的男人驾车时出现眩晕的症状,而门诊部恰巧关门,他只得忍着头晕目眩继续驱车前行。在行将支撑不住之时幸得陌生女孩的帮助,在医院中转危为安。开头在男人驾车寻找诊所的同时,车内响起了充满未知和烦闷的乐曲。随后诊所的公告牌将他拒之门外,工作日内偏偏周五不开门,作是对歌声中“倒霉运气”的现实呼应。而当男人驶过一排排风车发电站,音响转换的另一首歌曲的声音尽显空灵、茫然和无助的感觉,与之前带有摇滚风格的乐曲形成对比。与此同时,画面也恰到好处地配合这样的歌声,风车的色彩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效果,天空中的暗色调仿佛从天而降,让人更加焦躁与不安,男子则被周围的亮丽的彩色渐渐包围。艳丽的色彩、飘渺的歌声,预示着一个生命即将结束时的那种脱离世俗和远离喧嚣的纯净。
http://s15/bmiddle/62f234334aec83f7596ae&690
文德斯的镜头下经常表现一种荒芜的、冷漠的情感。与《德州巴黎》相同的是,汽车与公路作为冰冷的工业产物,对柔软与脆弱的人类起到隔绝的作用,使之无法摆脱受其奴役的状态。其中的一个细节是,男人在电话无法接通的情况下,开始自言自语地说起自己与饼干和小女孩的故事,之后电话信号的意外中断却让他陷入彻底的绝望。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男人对自己说话是平复焦躁心情的自我调节方式,然而现实的残酷让这种调节显得微不足道和软弱无力。忧伤的笔触还体现在男人的身份上,他不得不在荒漠中迁徙与迷航,病痛缠身的同时又孤立无援,因此加深了悲郁的气氛,突出了无奈与孤独的本质。后来小女孩面对陌生男人的求助,眼神中透出一丝慌张和惧怕,可视作对人与人之间隔膜的强调。最终男人得救、两人结识并微笑致意可以理解为对紧张和冷漠氛围的一种疏解,可视为为时间带来的意外之喜。
http://s10/bmiddle/62f234334aec8436d7f09&690
之七
陈凯歌
百花深处
可能是由于导演文化背景的差异,陈凯歌的这个片段始终让人觉得与之前不够协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保持了较高水准。冯远征扮演的中年男人的祖上历代居住于北京的皇城根下,如今却不得不面临“只有老北京才不认识北京的路”的尴尬境地。到达“百花深处”胡同之后“搬家”的情节,承载的是千年古都的厚重历史文化与现代琼楼玉宇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第三部《几千年前》中也有亚马逊原始部落的文化衰亡的情节——土著人的生活被“文明”进驻,但是人们依然钻木取火、衣不遮体;面对病症他们心惊胆战地接受西方的医术,却还在歌颂当初与白人入侵者战斗的英雄往事。部落文明的衰落,不单单体现在向往现代生活的族人后代身上,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横向”的侵袭:他们从未离开自己生活的乐园,是外来者的入侵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http://s13/bmiddle/62f234334aec8486973bc&690
然而《百花深处》却是另一番故事。北京依然是北京,变化的是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因而是一种“纵向”的侵袭:这种侵袭并不需要外来文化的入侵,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座古城都难逃在时间长河里随波逐流的命数。传统与现代,竟然交织成一段故土不在、斯人已逝的落寞。晏几道的《鹧鸪天》里就借“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的词句抒发浪迹天涯、有家难回的慨叹;当然我也会想起那首《北京一夜》,想起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伤心的魂,想起地安门中那个痴痴等待的老妇人。影片最后男人因铃铛失而复得,朝向夕阳奔跑呼喊奔去。落日的余晖那样残红与暗淡,映衬着男人的欢笑与其他人的沉默,东方情调与人文情怀为其涂上挥之不去的一抹忧伤。也许还像歌声里唱的那样,终有一天,我们还将在寒风起时站在城门外,含着泪水呼唤城门打开。定睛看去,城门早已不在。至于留下的一切,“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http://s16/bmiddle/62f234334aec84b3d2d6f&690
■《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小号篇”的七个故事尝试描述的是人们究竟应当如何面对时间的流逝、如何面对自身的生存。与其后的“大提琴篇”相比,它们表达的哲思都基本停留在人类自身的层面上,除了有亚马逊的族人和北京的老胡同展现的悠远历史,还有普通人最平常的生活,例如在吉姆·贾木许的第四部《国际组织·拖车·夜晚》里,女演员身着薄纱戏服,脱掉高跟鞋,然后是点烟、音响、闭目、与男友的通话。其间拖车外不断地进出不同肤色与民族的人,门也不停地被打开和关上——故事虽然并无特别之处,但黑白色调表达的是生活的平静特质,也隐约地带有漂泊流浪的感觉。
时间作为一种维度,不仅统治着万物的自我生存,也是组成宇宙的神秘成分。“大提琴篇”将关注点转移到探究时间的本质问题,因而意境更加深邃和悠长;但“小号篇”同样有自身的重要意义——它选取了每一个人都相对熟悉的情境,深沉的哲学思考并非述说的重点,更多地是在讲述被时间奴役的人类应当如何去面对流逝的时间。或许某一天我们回望往昔,那里似乎承载了太多的故事,然而经过时间的洗礼,如今看来却空虚如初,仿佛从来没有人来到。又或许某一个夜晚我们会发现,过往的一切都在静默的黑夜里安然地逝去,唯有一份怀念还活在我们的呼吸里,随着时间的飘逝而被永恒地记存。
http://s10/bmiddle/62f234334aec84e62d659&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