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转发]华为数码产品国际化近况

标签:
数码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国际化it |
【关注万兴科技,了解走向海外。】
过去10年间,真正走向国际并初步获得成功的,华为是最具代表性的,这还仅限于运营商和企业市场。虽然华为距离在海外大众消费市场获得成功还有一段距离,不过起步阶段已走得不错。7月份,《财富》世界500强的新一期榜单中,华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电信设备商,首次超越爱立信,以349亿美元的年营收排名第315位。在北美电信运营商市场进展不顺的情况下,这多出来的增量,就是大众消费类电子产品所贡献的,即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华为的大众消费类产品国际化战略,已初获成功,且有板有眼。
当今智能手机市场的情况,与PC市场走下坡路时的情况相似,当产业的附加值逐步走低,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亲民时,会有一批企业崛起或衰落,市场的重新整合势在必行。智能手机市场正处于这样一个关口,不同的是,这一次不必像联想一样在PC市场下坡路走了好几年之后,才在夕阳到来之时称王,华为在智能手机国际化战略上的动作,显然会比上一次PC市场更新换代时主要PC玩家们的转型来得更快,也更有成效。
自6月18日华为在伦敦圆屋剧场发布P6之后,其大众消费类电子产品国际化的脚步已逐渐清晰。苹果和三星两家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激烈争夺,并不能延缓这个领域的利润率出现下滑的趋势。华为的策略是,已发展成熟的高端手机市场不进,不利于品牌建立的低端手机市场也不进,而是把突破口放在中端市场,既要建立品牌形象,又要占领相对广大的用户群体。
因为,在高端手机市场方面,与其跳进去参与激烈争夺,不如提前布局下一级消费群体,利用高配低价策略占领位置,在争取最广大市场的同时,坐收高端智能机市场份额及用户流失所带来的红利。一个显著的趋势是,4000元以上价格智能机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出现萎缩,如果这个市场仍以目前形态继续发展而缺乏革命性创新的话。
而在低端手机市场方面,中兴和联想已深耕多年,还有数不清的小厂商与之共同打造了一个不属于任何厂商的,广义的China Droid品牌,这个群体对海外低端市场的开发完全是破坏性的,在收获了市场份额的同时,也给自身贴上了低价低质手机的标签。如果按这个模式去发展的话,中国手机永远只能占据产业链的最底端,没有任何前途。
华为数码产品的国际化战略,巧妙回避了这两个极端,强势进入了2000-3000元的手机市场,其逻辑是,既让消费者承担较少的费用支出,又不能沦为人人可买得起的廉价品。
过去几个月,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已见到很大成效,其策略与三星大相径庭,绝不是高举高打,而是采取小快灵的战术。在缅甸击败三星占据超过50%市场份额,只是第一步。今年5月华为已在缅甸开设了第一家品牌形象店,年内还会再开一家,并有60家加盟店开张。在优势市场建立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品牌认知度,有助于建立起坚固的竞争壁垒。
华为在南亚、南美、非洲等地的渠道优势也正在发挥作用,在上述地区,华为智能手机的品牌认知度正在逐步建立。在菲律宾,巴基斯坦、哥伦比亚、多米尼加等地,市场和营销活动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且根据当地特点采取不同策略。
例如在菲律宾,是与第一大后付费运营商Globe合作开拓市场,而在缅甸,则是全面向公开市场进行零售。在哥伦比亚,发布P6时,邀请电视节目主持人和媒体,举办了一场画廊中的脱口秀,而在多米尼加,采用了传统的会发布形式。这种灵活而务实的市场和传播策略,与大手笔广告和明星代言相比确实不够热闹,但根据华为手机的自身特点和市场定位,这无疑又是最接地气的做法。
在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上,华为也做得相当不错,为推介Mediapad而在全球展开的“YouthPower”流行文化传播,为推介P6而制作的短视频“魔镜”等,虽然与三星动辄几千万美元的宣传投入无法相提并论,倒也用较小的投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在对国际市场的认识和理解方面,华为显然比竞争对手联想更为深刻,动作上更为娴熟,这无疑与华为之前在企业级市场多年的积累有关。把原来那一套营销和宣传策略拿过来,根据大众消费市场的特点加以改造,即可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消费数码产品国际化策略。
华为数码产品的国际化之路,还是可以被看好的。
[文章摘自艾瑞网,专栏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艾瑞网对此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异议请直接联系作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