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救救“救援队”?
(2017-09-19 07:04:00)谁来救救“救援队”?
朱少华
上周五上午,记者走进湖里的海天路8号曙光救援队的队部,在一间办公室里,摆放着大大小小、受助人送来的锦旗,还有许多部门颁发给他们的奖项。在前一天晚上,还去寻找一名迷路的人员。蓝天救援队队长王刚一直忙碌在救援的路上,8月上旬,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他和队员们驱车直奔灾区开展救援,在下旬返回途中,车辆发生重大故障,刹车失灵险些坠下悬崖,更新救援车辆迫在眉睫,于是才有了这一次众筹。这次众筹,共筹集资金达54万余元。“真的很感谢!”首次众筹成功后,王刚感动的同时,也陷入沉思:众筹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随着救援队不断发展、更加专业化,背后所需要的经费也会“水涨船高”,加上越往后,现有设备的老化、磨损问题越严重。(据9月18日厦门日报)
经常关注厦门的人,总会时常看到几支民间救援队活跃的身影。不管是台风灾害,还是驴友登山遇险,更不管白天黑夜,雨雪风霜,只要一个电话,救援队就立即出发了。常常是救险队员风餐露宿,历尽风险,精疲力尽,才能完成救援任务。而这一切,更常常是义务和免费的。每当看到这些时候,人们都不由得对救援队员的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大为感动,同时更庆幸厦门社会有了这样几支公益性的救援队。但是没想到现在救援队也面临生存下去的危机了。如果没有长期固定的投入,这些民间救援队还真有“生命危险”。民间救援队为了厦门的社会平安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如今面临着生存困境,谁又来救救这些“救援队”?
不管是什么单位,有进有出才能活起来。而这些民间救援队偏偏就是这样有出没进的一个机构。不管是帮政府和社会救援,还是搭救那些遇到危险的驴友,或投入多少,成本多大,统统都是义务或公益性的。更何况许多成本都是巨大的。如以水域任务为例,就需要救生员10名、打捞人员8名,后勤保障,此外还得出动车辆、冲锋舟等,一趟下来,一天要近2000元。三年来,仅曙光救援队共就实施社会各类求助600余起。救援队刚成立时,连头盔都是队员一个个凑来的,直到现在,队里都是缺什么补什么,大家有多少凑多少,用这种“缝缝补补”的方式,维持装备的更新。为了救援队,队长王刚卖了一套房,一两年前,为了改装指挥车,他一咬牙,又卖掉了自己的车。但现在救援队虽然红红火火,但因为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连正常的装备更新都捉襟见肘。
厦门的几支民间救援队不仅成为厦门社会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更为厦门市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但是,因为入不敷出,或干脆是不进只出才步入了今天的一种尴尬境地。为了不愁血液,救援队只能向社会求援,采取众筹的方式,以期解决燃眉之急。但是对于目前救援形势复杂,设备和装备需求标准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那一点众筹资金又能坚持多久?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救援队是社会安全的重要防线,承担的不仅是社会义务和公益,更有一定的政府职责。因此,要让民间救援队活起来,成为永久的社会保障,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有责任更有义务拉一把。救救救援队,也是在挽救社会的良心和道德。
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如专业人士提出来的政府购买的方式。由政府部门出资购买救援队的服务,及装备、器材和车辆等,或把民间救援列入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部分。这样不仅能使民间救援队牢牢的扎下根来,更能快速有序的运转起来,将救援工作做得更好。还有一点就是社会议论已久的“有偿救援”问题。现在社会上很多驴友所谓的探险成了冒险,驴友们之所以这么的有恃无恐,依靠的就是民间救援队的“召之即来”。不管是在何地,一旦遇险或迷路,首先想到的就是报警求助。因为这些救援队接到报警后,不仅会闻风而动,而且全部都是义务的。这虽然彰显了社会的责任,也养成了一些驴友随意任性甚至是无法无天的性格。因此,社会也早就呼吁对这些救援进行收费。不仅能有效的遏制和减少驴友们的任性现象,也能减轻救援队的负担,同时更能补充一定的救援成本。
陷入资金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