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史上最牛的木棍”是如何炼成的?
朱少华
开封市鼓楼区仙人庄乡沙湖刘村村西头有一座运粮河桥,它是沙湖刘村及周边20多个村庄前往开封市区的必经之桥。八年前,这座桥就开始出现桥墩下陷、桥面裂缝,这之后有人不幸坠桥身亡,车翻人伤的事故更是时有发生,村民们盼着有关部门赶紧修修这座危桥。(据6月20日大河报)
真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道德。过河桥本来是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应该没有木棍什么事。可是钢筋混凝土也有年久失修体力不支的时候,桥墩不支桥梁塌腰眼看就要瘫痪,这时候不知道谁想到这样一个“绝招”了。找来几根胳膊腿粗的木棍,一一支在桥梁下面,一个新的“伟大发明”就这样诞生了。于是人来车往照样水水马龙,只开客运的好像胆量太小了,来回过桥总要让乘客下车步行,自己却练就了“英雄虎胆”,开车独过“木棍高架桥”。这样的行为也算是一种“壮举”吧。
在我们的社会里还没有听说哪一项工作是没有人管的。但是如此一个交通要道20多个村庄的咽喉要津,现在却处在了“真空”之中了。问交通局,交通局一个点射将球踢倒了水利局的大门前,这座桥是水利部门作为水利设施修建的,产权归城区水利局,应该归水利部门管护修缮。而水利局也不含糊,一个“倒挂金钩”,把球又送回来了:“那座桥不归我们管,归交通局管。”回答干净利索。
都有理又都没有责任。但是桥下流的是水,桥上跑的是车,具体归谁管不清楚,但至少两家都有无法推卸的责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也是这两家政府部门无法说出口的,那就是这个小桥总归还是处在穷乡僻壤,领导的小车不走这过,各级检查工作的上级部门更看不到。老百姓的拖拉机、面包车天天过有什么了不起?不久冒一点风险,下车多走几步路吗?个别司机铤而走险那是还没有吸取教训,明明知道桥不能走了为什么还要走?
也正是因为这些政府部门扯皮推诿才练成了这几根“史上最牛的木棍”。不是老百姓喜欢“大胆设想,勇于创新”。而实在是没有办法。这里的桥领导可以不来,检查团可以不看,相关部门更可以在此踢皮球。但是老百姓的日子要过,孩子们的学要上,大人们的营生要做。可是该问的不问,该管的没人管。本来应该钢筋混凝土负责的任务,只好请这几根木棍“多管闲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