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了“暂住证” 送进了“集中营”
(2010-04-26 17:55:45)
标签:
杂谈 |
取消了“暂住证”
朱少华
北京警方25日在大兴区老三余村召开现场会,试点推行城乡接合部的流动人口“倒挂”村的封闭管理模式。按照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警方联合政府部门为这些村落建围墙、安街门、设岗亭,并封闭一些不常用的路口,对村内的人员和车辆实行持证出入的措施,将原本开放的自然村经过人为科学合理改造,上升为封闭式的社区管理模式。
北京市在推广这种“封闭管理”中还出来了一个新名词,那就是流动人口“倒挂”,也就是流动人口数量超过常住人口数量。而一出现这种“倒挂”的现象,社会治安就不平静起来,按照北京市警方的调查发,这些流动人口“倒挂”的村庄出现警情高发,环境和治安秩序差,出租房内藏污纳垢等情况,已经形成治安工作的瓶颈。也正是因为这样,这样的村庄才实行了“封闭管理”。出入要靠证,而一旦出现了问题和情况,“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流动人口进入这样的村落,倒像是进了“集中营”了。
过去流动人口无论在哪个城市打工,都必须要办“暂住证”,尽管也有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等把“暂住证”的作用及意义讲得天花乱坠,可在自己的祖国里工作和生活还只能“暂住”,这个“暂住证”无论如何都像一个怪胎。经过人们许多年的争取和反对,现在“暂住证”走了,流动人口终于可以用一张身份证走天下了。可是现在从封闭管理出入靠证看来,证件不仅还是要办,还必须要面临一道高高的围墙,更可能是你的一切权益都要有这个封闭区主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越琢磨越让人害怕。
而这个“封闭管理”中更隐藏着许多玄机,在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的村庄,警方联合政府部门为这些村落建围墙、安街门、设岗亭,并封闭一些路口,警方在每个村庄建立村庄综治中心,整合一些机构。同时在每个村庄,警方严格按照实有人口2.5‰,流动人口5‰的比例配备巡防队和流动人口管理员,在社区民警带领下进行村庄内部的治安防范工作。此外,根据各村街巷胡同的实际情况安装摄像头,警方在镇、村分别建立监控平台,实行24小时专人值守,实现村庄网上巡逻。
当地政府和警方花费这么大工夫维护“高挂”村的稳定,这是好事。可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不能忘,那就是钱。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保证,这一切都等于是空话。可是钱从哪来?按照警方的惯例,这比庞大的开资必然会落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外来人员身上,就按老三余村有6000名流动人口计算,不仅要养活几百名管理人员、治安人员,更有办公经费、正常开资。如果再加上基建投资等,流动人口可能就要沦为“封闭管理”区内的“御用打工者”了。
把流动人口管理起来是城市的需要,但管理不是把方便都留给自己,把麻烦都推给服务对象,甚至还要费尽心机创收赚钱。一个“暂住证”,就伤害了流动人口近三十年的尊严,现在虽然取消了“暂住证”,使用这种名为“封闭管理”,实为近乎“集中营”一样的办法对付外来工,更充满一种骨子里的冷漠和歧视。封闭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谁来保证外来工的权益和尊严?谁又能保证村镇就能够公平正义?如果管理就是一种“换马甲”,取消“暂住证”还有什么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