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县政府办怎么“炼成”了“联合国”?
(2010-02-25 16:26:47)
标签:
杂谈 |
评论
老鬼
看见了没有,一个县政府的办公室不仅在长期“修炼”中变成了“联合国”,机构庞大,秘书云集,还练出了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事,这边听网上“风吹草动”,那边就摇身一变,云集的秘书没了,庞大的机构人员设置,不存在了。60多人的办公人马队伍一下子剩下了四人,几乎“全军覆没”,这到底是演出了一幕什么戏?秘书没有了,半百以上的队伍“雪藏”了,可这些人的“皇粮俸禄”呢?孙悟空善变,可后面还是有个粗粗的尾巴,这个政府办虽然在网络上正常了,可这人难道就此也能“销声匿迹”了?
回答当然是不可能。因为凡是能在政府办“混”上一定“秘书”的帽子戴在头上的,用老百姓的话说,那可都不是一般人。“地球人”都知道,在一个县里,有两个办公室最特殊也最有权威,那就是县委办和政府办。民间曾说“宰相门前七品官”,而作为这两个办公室的人员,别说是秘书或司机,就是端茶扫地的走到大街上也觉得高人一头。正因如此,这里的机构太臃肿,司机一班秘书一排,也没有人非议,准确的说是没有人敢非议。而县里的监督机构更没有权利和资格“说三道四”。这就使一些地方的政府办公室就成了一种另类的“人才库”,一些“皇亲国戚”没法安排,就到政府办先挂着。一些干部先没有合适的工作,先在政府办“享受秘书待遇”。甚至一些关系户需要照顾,也能在政府办挂个名,让财政养起来。网友们怀疑这里面有“吃空饷”的嫌疑,实际上这样“冠冕堂皇”的“吃空饷”在一些地方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只是没有像商水县这样愚蠢的挂在网上而已。
政府办之所以能“炼成”为“联合国”,就是因为它的特殊地位,它的监督管理上的空白。名义上政府办同样要接受相关部门监督管理的,实际上因为这类办公室掌握的都是地方主要领导的“私事家务事”,稍有偏差就可能得罪领导,惹的领导们不高兴,因此,监督部门对此多半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更况且政府办就在领导的眼皮底下,领导们都能视而不见,别人有何必要自找麻烦呢?同时,政府办人员越多,领导们也“越方便”,他们的工资福利更不需要自己掏腰包。如此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又有哪个领导能愿意撕破脸皮和自己的“方便”过不去?
因此,现在问题严重的不是商水县这28明秘书,而是“修炼”出这些秘书的土壤。现在虽然媒体披露,网上没有了。但这些人还是能够换个名号甚至名号都不需要换还可以照样在那里“吃皇粮”。而且极有可能外面已经“黑云压城”,内里还是“风平浪静”。因为按照现在的体制,政府办公室还是处在一种“逍遥法外”的境地,甚至没有一种制度可以直接约束它们。而现在要管好他们,就必须将这样特殊的办公室用特殊的办法来对待。对权利的个体需要“关进笼子里”,而对待这种拥有“特殊地位”的部门,同样需要“关在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