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长性科技创业企业标准
(2022-11-17 12:16:36)
标签:
创业管理 |
分类: 谈谈管理 |
产品:
投资于产品,并不是投资于技术。产品是技术的可能性和需求的可能性的结合,投资于产品构思、产品设计阶段,就将二者结合考虑的对象。代表一个公司的具象存在,是产品。
1.有技术创新属性,两类创新,世上没有的产品,已有产品某些功能优化,后者为主。新技术,可以实现的技术组合,已经完成实验室验证,客户验证完成且在持续中,技术含量处于全国顶级的水平,存在着不小于2个的核心技术优势,这种优势把握在自己手里,不容易被模仿替代。产品的形态为软硬件组合,纯硬件大于纯软件,不包含过多的服务、工程服务和附加服务,重心在于整体解决方案、软硬件需求占比低的不选择
2.有明确现存的需求,即存在客户购买的行为,存在足够的重复购买行为。从多个客户来源认证,需求的存在不成问题,且在增长中。当最顶级的技术组合遇到确定性的合作潜在订单,可以没有购买行为。小细分市场的产品,中间的,倾向于小细分和中间态之间的区域。产品的开发过程与需求方的技术过程,相互匹配着发生,在早期相互卷入。产品范围在严格定义的实验室阶段最后期和小批量工程验证,与小批量购买之间的位置。
3.成本优势,在产品设计阶段即获得成本优势,在供应链环节、规模生产环节有可预期的成本降低方式。能够实现成本较大降低的技术组合可以视为一种创新产品
生态:
生态最具象的存在是上下游产业链条,企业存在于产业链条之中,生态的土壤要使得我们投资的企业,使得种子能够活下去。生态中另一个考虑因素是政府政策,大里讲是地缘政治格局。
1.整个行业,整个产业价值链,处于持续增长的动力之中,从需求增长的角度有不小于2个的动力源,一般理解为客户需求增长有5年持续性,可预期的长期持续性,加上政府的有力推动。躺在增长的趋势上,这种趋势是否为真的评判标准为基于客户需求的购买量
2.整个产业链已经存在,所有参与方已经到位,不完整,存在很多断点和难点,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速度并不匹配,整个产业链处于分散零散发展阶段,且这个阶段正在由某些龙头企业的拉动变得趋于理性清晰走向完整。相对来讲,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比较完整的生态格局,不考虑;尚未形成产业链,即生态中各种主体都残缺不全,不考虑
3.产业链环节中接近市场化运作的客户部分作为主力,即围绕市场化高,参与的大企业处于市场竞争中,市场化地选择供应商,在这类环节的价值链区域。价值链被低估的部分,同时其它关联的价值链环节处于更完善的状态;价值链的技术瓶颈环节;价值链的多种技术密集交叉的环节,整合者的角色,整合技术对接客户相对复杂的需求,这不是隐形冠军定位,不是一个简单的类似零配件的产品,是相对复杂的组合。
团队:
团队有两个角度,一是里面包含什么人,二是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创始人是核心因素,历史上卓越的企业家没有几个不是古怪的、特立独行的,甚至存在某些道德缺陷。因此,不能对人轻易下判断,不能证实、不能证伪的东西,无法形成机理,无法复制。创始人维度,权重,最好是不投资的理由,大于投资的理由
1.创始人处于技术顶级的位置,理想型为,很懂技术和行业,疯狂的人、狠人、充满激情的人、充满兴趣的人,兼具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创业者、合作者、国际视野的特质,特质全有,比例可以灵活,处于发明家和工程师之间的特质最重要。履历可能是国外名校博士、师从全球顶尖研究团队、有国外企业经历、在产业里待过、回国创业,且一般为第一次创业。简练来讲,创始人拥有顶尖技术,要有务实中的极大的野心,要能够激发别人,要有足够的开放性不能是封闭系统。创始人的量级很重要,那种级别的人物,那个档次的人物,有某种独特的魅力
2.技术出身为主,3个以上的技术顶级人才共同创业,有市场和管理意识,懂市场和管理的人最好也是技术出身,非职场老油条。除非是老搭档,临时组合起来的技术、销售、财务班子,一般不考虑
3.团队处于一个良好的根源之中,在技术脉络上有足够的底层延伸,丰富的关联性延伸,在下游可以复合到客户的技术体系之中。团队背后是一个顶级地位的圈子。如果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可以整合生态中的重要资源,这位重量级人物是非创业企业内的、非技术工作的。看一看一线的员工也有必要,是否积极向上,是否眼里有光
全球:
从全球的角度考虑是一个忠于目标的维度,也是一个安全边界维度,关注同类企业在美国或重要发达国家的状态,创始人在全球的地位,创始人在海外经历的细节
1.产品技术含量具备追逐全球领先的能力,即,可以容忍我们的理论、初始技术在国外领先国家出现很多年后,我们才进行研究的,但我们必须有多年的积累,10年以上的生态研究积累,了解、熟悉国外技术趋势,一直在跟随之中,部分技术有独立创新的能力。产品在国外市场要热未热的阶段,或者热起来没几年,大方向明朗小周期不明朗的阶段
2.所在行业,全球都处于开始发力阶段,经过了足够漫长的技术积累处于产业应用加大、需求增长阶段,全球共识已经达成,不存在大技术路线选择存疑、需求踏空的问题,理想状态是,我们处于全球唯三的先发优势。
3.解决一个全球难题,地球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有全球增长的需求;全球格局下,中国下决心做的事情,很多发达国家有动力做的事情
不投:
1.不选择成熟产品、成熟行业的进口替代,不选择成熟产品成熟行业卡脖子,不选择成熟行业的某个小突起分支,是要技术积累稍微落后或持平的情况下与国外并肩齐驱发展的行业和产品;不选择实验室阶段的产品,不选择应该由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等支持的先进技术初始研发阶段的产品,是要明确有产业应用的产品,明确有规模化用途的产品
2.不选择创始人非技术出身的,不选择循环创业的,不选择团队临时搭建起来面向资源的
3.不选择不靠谱的人推荐的项目,不选择未经长期接触了解细节的项目,选择由领域专家看好的项目,专家都是懂技术懂市场的人,技术专家行业专家和我们共同看好再投
认识:
1.投早投小,早是指研发技术进入企业阶段的早,相对讲主要还是应用研究,而不是承担大学研究所科研机构功能阶段的理论研究、试验、前沿探索。技术只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即比较新的技术,企业处于A轮之前状态,同时,还要加上行业趋势,处于行业发展相对早期。本次思考对投小做了个“扩大”,可以寻找接近中型的产品市场。归根到底是投全球第一的种子,这个种子是个企业,从产品、生态、团队、全球几个角度综合最优解作为约束,相匹配的财务回报是8年50倍的收益
2.要在优先的领域有足够的熟悉程度,深挖1+1行业,在行业里精耕细作,达到行业生态的各个环节都了解,且有相关的专业人士资源。圈外人投资圈内,会有太多隐形信息不了解,未了解的隐含信息往往是判断的决定因素。但是,一个领域的深入了解,至少5年以上,时间的约束下,我们可以借助了解的人共同判断。所谓了解的人,不能是仅仅宏观了解,未能深入细节的人。比如,一个很懂技术懂行业的人,跟踪了几年的项目,并和我们交流了足够多的信息,行业那个团队技术实力如何,为什么某某企业的发展没有持续性等等。在此基础上可以代理等同为我们熟悉。在产业链的角度,积累深耕,较为系统的、指向特别环节的持续投入,或许是个好的选择,甚至不用盯超过两个的行业,从散状向收敛型走
3.与顶尖科技创业者并肩创业,打造全球第一,这是朗玛峰赢的逻辑,也是我们这帮人一起做事可以创造的区别性价值,差异化优势。投资标准,高成长性科技创业企业标准。找到对的产品,对的行业,对的人,带着长期一起走下去的动机,经过苛刻的选择,找出金种子,投入资金和管理,参与打造全球第一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