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校沟通的边界感

(2025-06-16 18:02:24)
标签:

教育

今日读到一篇文章,提到几个点跟我们平时工作是非常类似的:
有一天,在检查孩子的周末打卡作业时,在班队课中给没有打卡的孩子一个个的打电话给家长询问,其中一位家长接到电话的第一句话就问:你又怎么了,接到蔡老师的电话我的心都在发抖。以往这个孩子经常给家长打电话说自己身体不适,需要回家治疗,而家长是个医生。一贯的操作模式,给家长一个思维定势,老师的电话就是汇报孩子身体状况。
某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家长在接到老师电话时会心跳加速,很多的学生认为”被老师找家长“是最害怕的校园事件。
虽然我认为孩子身体状况是需要父母来解决,老师没有办法替代。但现在的教学中确实有很多的情况会去找家长。大多的是找家长状告孩子的不良行为,本质上是寻求家长的帮助以共同教育学生;家长感受到的可能是被指责或是深深的无力感。
今天两个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事例:
1、班里有个孩子做纸团,用透明胶把纸缠绕在一起,用来当作下课的玩具,类似古代的蹴鞠。上周五的时候,学生处老师发现他在走廊上玩,由于天下大雨,地面比较潮湿,玩这个会有摔伤的危险,因而把这个纸团交到了我的手上。今天周一上午,我在课前在隔壁教室走廊见到地上的一个大的纸团,4班学生说是我们班上的那个学生的,这个纸团又到了我的手上,上课时我再次发现了他重新在制作新的蹴鞠,于是让他下课的时候把它的制作交到我这儿。三个纸团我拍了个照发给了他的父亲,并联系了他。家长听说了这个情况,就让把这个收了。下午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他手上有一个新的。
为什么联系家长?我认为这个家长对孩子是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就告知了家长,请他配合教育。
联系家长有用吗?当孩子要求我把这些纸团还给他的时候,我借用了他爸的话,孩子就没有下文了,看来是有用的。他的行为杜绝了吗?没有
我要的教育效果到底是什么?让他不玩蹴鞠,好像我的意识中不是这么认为的,我认为孩子是可以玩这样的游戏的,只是要注意游戏的安全和游戏的时间。而对这个孩子来说,特别的爱玩,玩总是放在第一位的,其它的都必需排在后面,最近的期末考试也不例外。也许我是认为近期他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要往后靠靠。
我达到教育效果了吗?似乎没有
2、数学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天消息,罗列了上课不认真的各种行为并点对点@告知了相关家长。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老师的认真,于是+1跟了一条消息。但仔细去看家长的回复,发现他们没有那么积极。
老师为什么发这条消息?大概率是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感到心里不舒服:因为自己的认真备课没有得到孩子们的积极反馈?担心期末考试的成绩不佳影响自己的绩效?受到家长的责备?还有一个原因是想得到家长的协助教育,我想家长在看到消息后也许会跟孩子谈谈,也许不会。这些孩子的状态并不是今天才有,以前他们也曾经如此,家长也许早就知道了孩子的在校状态,但他们也无能为力,这个时候是否增加了家长的焦虑。老师获得了什么:告状之后的一点点痛快,有一点解恨。
一教育专家指出:每天事无巨细的沟通,本质上是教育责任的双向推诿。
反思:在这两个事例中,老师是否有推卸教育责任的嫌疑。家长需要承担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态的教育责任吗?当然不需要。若老师只是一种责任,我做了这件事就是负责任了,孩子的情况我已经提前告知了,若是出现了某些不好的结果,那我就没有责任了。这样来看的话其实是有推卸责任的嫌疑的。若是只想让家长知晓,并在家教育孩子,形成教育合力,这样的话只是在寻求家长的协助。
反过来,家长与老师沟通的两个事例:
1、老师,这些作业要不要讲评的,为什么错那么多?看到这种信息的时候,作为老师我的第一感觉是反感,我觉得家长越过了边界。孩子错题比较多是孩子的作业质量不高,为什么的主体是孩子,他没有与孩子沟通,反而与老师沟通,但并没有询问事实是什么,也没有询问孩子的情况。
2、有家长去指导各科老师需要怎样的进行教学,如何布置作业,才能适合他们家孩子的学习状态。不断的与老师沟通需要如何进行教学,需要如何对待他的孩子,这样的沟通也让老师们很是无奈。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家长对老师指导太多,要求太多。
这样的家长带给老师的是强烈的窒息感。
第三空间理论:老师有老师的样子,家长有家长的担当,学会在适当的距离里相互成就。
给老师留出因材施教的空间;
给家长保留亲子私语的时间;
给孩子守护成长秘密的角落。
教育的真谛在与适时的沉默,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温柔守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