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霍尔顿的孤独

(2009-11-13 20:09:50)
标签:

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

霍尔顿

美国

文化

     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读小说了。上高中那会儿我非常喜爱小说,中国的外国的看了很多。后来,看小说的兴趣慢慢淡了,我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最近两年,我连一篇短篇都没看过。两个星期前,我在书店里看到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包装精美,纸质精良,价格便宜,就买下了。本想立即就看,却又被琐事耽误了。这本精装书就在我的案头搁了一个星期。这个周终于把这本将近200页10万字的小说读完了。悬在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下去。

     这是近两年来我读的第一部小说。读完之后才发现这本小说很好。透过作者的文字,我可以感受到青年霍尔顿的孤独,能够感受到一种悲凉。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美国中学生霍尔顿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背着家人偷偷跑到纽约,四天里在纽约做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小说情节简单,人物不多,时间跨度也很短。作者J.D塞林格一九一九年生于美国,父亲是个犹太商人。他家境富裕,曾经做过反间谍工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于195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曾经非常畅销,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外,J.D塞林格还写过其它小说,诸如《弗兰尼与卓埃》,但艺术特色与影响力都比不上本书。

     小说反映了20C美国青年的思想矛盾。这些人迷惘、徘徊、苦闷、不知所措。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就是一个矛盾体:他想和妹妹菲芯通电话,又害怕被听电话的是妈妈;他找来妓女,还没有上床他就叫人家拿钱走人;他不愿回家,想到西部没人认识的地方,最终又想着家人而未能成行;他讨厌电影,却又要在电影院里消磨时光!霍尔顿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除了英文外,他其余功课一门也不及格,最终被第四次开除学校。这些是他自己造成的吗?是他自身的原因吗?我想不是。霍尔顿生活的世界,用小说里的话说“全是假模假式的人物”: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将来可以买名车;学校里那些老师不是同性恋就是伪君子;而他身边的同学,“一天到晚谈论的都是女人、酒、性等无聊话题”,还“搞下流的小集团”。霍尔顿讨厌这些人,唾弃这些人,他几乎看不贯周围的所有事物。这样一个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人,能够有心思学习吗?霍尔顿的不上进,是对社会的叛逆,是对社会的控诉。霍尔顿在他生活的社会里是孤独的,是寂寞的。他满心的愁苦、满腹的牢骚、满脑子理想找不到人诉说。最终,他找妹妹菲芯诉说。而这个小女孩只有10岁,她虽然“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却因为年龄的差距而无法理解哥哥的痛苦。

     霍尔顿的老师、有同性恋嫌疑的安多里尼对霍尔顿说了一句话。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职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中职业卑贱地活着。”这是一种什么观念?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观念;宁愿失去尊严和人格而苟且生活的观念。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见有人曾把这句话奉为经典,并写了一长篇领会其意义的文字,这真让人恶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在现实社会中,各种道德观念正在慢慢沦丧。我们也正在经历着与霍尔顿经历过的时代相仿的时代:家长为了能够出人头地逼迫着孩子上学,甚至孩子刚会说话就要教英语、算术;大家都为自己着想,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自利;诚信危机越来越严重;学校里乱七八糟,学生怀孕人数与日俱增;大学已经成为制造学历的工厂,不再是夕日的象牙塔。我不希望我们的社会出现霍尔顿。有这样的人物是可怕的。

或许我们的社会里已经出现了霍尔顿式的人物。这是社会的原因。我希望人们在面对他们的时候,能更多的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更深入地体会一下他们的内心想法。

我向像我一样将近30的人推荐这一本小说,我更希望社会的最上层看这部小说。

 

 

                                                       2009、1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教学日记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