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2014-05-19 13:02:48)
标签:

古典

情感

意境

冥眸

赏析

分类: 3--教学设计--诗词曲

 http://s16/mw690/001OhQTezy6IZRQzIbt3f&690

课外古诗词背诵七年级上(五)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李商隐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朗读诗文

二、了解背景。

(一)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文学家)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擅七言律绝,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其咏史诗和无题诗,影响最大)。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作品有《李义山诗集》等唐文宗开成二年进士,三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娶王茂元女。因卷入牛(牛僧孺)(李德裕)党争,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曾经宦游梓州(今四川三台一带),其妻王氏留在长安。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绵绵中的一天,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三、解析诗句:夜雨寄北  李商隐    

【原文】:       【韵译】:

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却话巴山夜雨时。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四、重点解析:

首句起笔以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字,表达非常含蓄。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另一组分析: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五、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李商隐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何时能够

 却话巴山夜雨时 [][]回叙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4)、《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明确: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备课于201011

                               整理于 20130417日下午

 http://s12/mw690/001OhQTezy6IZRUQWpl8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