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标签:
意境冥眸情感赏析古典 |
分类: 3--教学设计--诗词曲 |
课外古诗词背诵七年级上(十)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背诵默写,理解本诗诗意,懂得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
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赏析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说理)的名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风景诗,实际上写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池塘要保持清澈,必须有源头活水进来;人要使自己思想素养不僵化,不陈腐,永远保持活力,读书就如同源头活水一样。
赏析二:《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观书有感》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观书有感》所提出的读书观点,虽历久却弥新。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进步,否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师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写的是池塘和
池塘中的水,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同意吗?
生答:我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够具体,这首诗里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一
个人要想永远都有学问,就得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去填充,说得俗一
点,就是两个字:充电。所以我认为诗的题目不能改。
生答:这首诗中“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源头活水”等等,每一
句都与池塘有着联系。说不定作者就是因为观赏了清清的池塘,产生了关于读书的感受。
生答:刚才他们其实也说了作者所看到的池塘的美景,比如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
我想,正是因为看到这么美的池塘,作者才会产生这么好的想象,因为美好的景物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县。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庆元六年(1200年) 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中进士,任泉州同安主簿,聚徒讲学,后罢归,孝宗即位,朱熹上书反对议和。隆兴元年(1163)被召见,复言主战。朝廷虽屡任以官职,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皆辞不就。后订立学规,从事讲学。
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
朱熹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在讲学和著述上。他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义理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的正宗哲学,在思想领域中起了长期的消极作用。所撰《四书集注》,元代以后的科举考试规定士人发挥题义必须以此书为依据,影响极大。在文学观点上,朱熹与二程相近。他倡导文道一贯之说,强调文道统一,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枝叶,二者不能分开在道学家中,朱熹的诗歌艺术性最高;在南宋文坛上,他的文章也很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