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11月27日讯):
“你老年痴呆吧!”“神经病!”一个年仅8岁的长沙小女孩在公交车上冲着一位七旬老人大吼,引来旁边女乘客的不满,当场出手狂扇了小女孩好几个耳光,小女孩脸肿了好几天。小女孩的妈妈今天想请本报帮忙找找这名下狠手的中年妇女:孩子出言不逊,就应该下这样的重手殴打吗?
女乘客正扬起手向坐在其身后的女孩打去
刚刚心痛地送走了“大便弟”,又不幸地迎来了“骂人妹”,笔者不得不感慨现时社会的乱象何其之多,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心气难平。如果说大便弟乃是人性“三急”之需,慌不择地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骂人妹”如此炉火纯青的国骂和目中无人的态势,委实令人尴尬无限、耻于应对。这时,你或许有两种选择:一是羞答答地忍受,但你会感觉做人的颜面扫地;二是气愤愤地雷霆,无疑你做人的气度尽失,因为对方只是个“小人”。
“大人不计小人过”,尤其是不要跟小孩子一般见识,这是千百年来国人的普遍共识。这个共识引发了国人爱幼的传统,但在儒家经典学说里还有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要求,也就是尊老敬老的问题。如果爱幼与尊老不能得兼,那么尊老当是第一位的,古时“郭巨埋儿”的故事便是明证。然而,时至今日,爱幼与尊老的传统已经“与时俱进”了,很多时候爱幼比尊老更重要,其根源就在于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造就了各色各样的“王子”和“公主”。
70岁的老人家被8岁的女童当众辱骂,这个事情可大可小,大则检讨社会公德和学校教育,小则“相逢一笑泯恩仇”,社会无比和谐。但此时,偏偏有好事之妇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打了女童几个耳光,还自以为是“见义勇为”,替女童的父母进行了一番免费教育呢。笔者不知这究竟是该褒奖还是应批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若换做一个人民教师如此作为,那便是严重的体罚行为,弄不好只能吃不了兜着走了。
这固然是社会对每一个角色要求不同的原因,但对孩童随时随地的教育则是每一个成年人应尽的责任。“少年强,则国强”,而对青少年的健康和长足的教育当是强国的根本之一。孩子幼小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最终被涂上什么样的颜色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试问:妇女几个强势的耳光能否将女孩打醒?答案是否定的,或许这几个耳光让妇女解气了,却也让更多的人来气了,如此教育只会“误人子弟”,让女童更加叛逆和敌对而已。
正所谓童言无忌,一个无所畏惧或独具个性的孩子骂出诸如“你老年痴呆吧!”“神经病!”的话来,其实用不着大惊小怪。在女童而言,也许这就是她日常生活中一般性的闲言碎语,又或者只是她“依葫芦画瓢”活学活用的成果。况且现实生活里这样的“小大人”比比皆是,他们都不是天生就会国骂的,仅在耳濡目染了众多大人的不良习气之后,才得以修炼出特色骂功。那么错的究竟是谁?该妇女是否真属伸张正义?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却是由8岁的女童“买单”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该女乘客的“伸张正义”,此新闻也就不成其为新闻了。其之所以能引发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关键在于女童的以下犯上和女乘客的以大欺小。一方面有网友痛心于女童纯熟的国骂和尊老美德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有网友气愤于女乘客暴力的手段和爱幼传统的缺位。对骂人女童的教育是必须的,但不合理和不得当的教育却大可不必了。这个事例暴露出来的不足之处,正是国人应当高度重视和认真反思的问题。
一、女童骂人的习性何来?不容置疑,现在中国社会里擅长骂人、敢于骂人的幼稚孩童数不胜数,可能在你不经意之中,你便遭逢上这么一个让气也不是爱也不对的童鞋。若不是“肚里能撑船”或是过于无能,你决计要与“小人”计较充当小人的。这是当今社会对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考量和栽培,其原因有如下方面:一是国家的独生子女政策强化了童鞋们“掌上明珠”“唯我独尊”的地位。父母们往往对他们百般溺爱、千般依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其后果便是养成了童鞋们敢爱敢恨敢打敢骂的脾性。二是当今社会发展太快,各种纷繁复杂乱七八糟的事物齐齐登场极易让童鞋们迷失自我。网络、杂志、电视等不受监管不加甄别的负面内容对一个正在学习和模仿的童鞋来说,杀伤力巨大。学好需千日,变坏只一时。三是大人们自身言行的不检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行不检点的家长往往也羞于教育自己的孩子,于是便“有其父必有其子”了。
二、妇女打人的底气何来?女童点点年纪,便如此无理取闹,旁若无人地当场叫嚣,但凡血性和感性之人不拘长幼,必然有人要出面“维护正义”。因此该妇女抛出的耳光,我们可以解释为爱心的教育,也可以理解成粗暴的执法,但打人的事实却是不折不扣。那么该妇女凭啥打人,其底气何来?显然,从理性的围观者的角度来看,妇女打女童除了发泄和粗暴,别无它解。她打人的底气仅在于其心中自以为是的“尊老”美德,而为了尊老她却忽略了爱幼的传统。其次,当前社会种种违背良知和伦理规范的乱象的确需要有人去肩负矫正的重任,但这种使命感往往会让一个感性的人矫正过枉,同时也给了他们极强的信心和底气。最后,整体社会的浮躁极易让人不辨是非、不明事理,“该出手时不出手”,不该作为时却鲁莽行事,一点怒气在心便大打出手,这是打人的自私之气。
三、美德渐失的根源何在?在此事件上,只要是心冷血热之人都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女童有错,妇女也不对,尊老与爱幼的美德在彼此的身上错位消失。这绝不是个例,而是当前社会诸多不良现象中的“大海之一粟”,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窥一斑而见全貌。古人云,“饱暖思淫欲”,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今天,国人们“重义轻利”的精神逐渐被追名逐利的风潮所湮没;而历次的批儒反孔运动又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心中的信仰乃至信仰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于是,一方面人们渴求道德却敬而远之;另一方面人们讳谈名利却争先恐后。如此一来,美德渐失,乃是理之当然,势之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