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付子读通鉴】第十一篇:苏秦如何用歪理打动燕王?

(2012-04-05 22:16:57)
标签:

苏秦

春秋战国

说客

奇闻轶事

百家争鸣

纵横天下

文化

分类: 历史文化

苏秦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但人穷志不短,常以天下为己任。青年时曾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学成之后,出游数载,未曾想却一无所成,还落得个“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下场。

受尽人世侮辱,尝尽人间百味之后,苏秦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后来专心研读太公《阴符》一书,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从而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锥刺股的故事,加上汉代孙敬悬梁的故事,便构成了“悬梁刺股”的成语。

毋庸置疑,太公《阴符》一书让苏秦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后来他改变策略,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一身兼佩六国相印,成就了自己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段。有人评价说,苏秦“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虽有托大之嫌,但也确实有理有据,不容人质疑。

其实,苏秦所有成就的取得都是靠那三寸不烂之舌,在以往多年的苦学苦练中主要锻炼的就是自己的口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九品芝麻官》中星爷无比强悍的嘴上功夫让我们感受到了苏秦说功的厉害。换句话说,苏秦成为了那个时代一等一的说客。通常情况下,只要他开口,便所向披靡,无人能挡。

或许,正是因为苏秦没有流汗流泪和流血便轻而易举地捞取到莫大的功名,享受了他人即使浴血沙场流血牺牲也不曾换来的荣华富贵,人们在羡慕嫉妒他的同时,也千方百计地要扳倒他,“宁为鸡口,毋为牛后”,苏秦就是这样的一头牛。

苏秦曾经自告奋勇地向燕王申请出使齐国,竟不费一兵一卒,也不耗一钱一粮,仅仅三言两语便让齐王恭恭敬敬地送回了十座城池。这让天下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也让燕王佩服的五体投地,从此以后在大政策略上心甘情愿地唯苏秦马首是瞻了。这让许多人“伤不起”,纷纷不由得练起了“黯然销魂掌”。

终有一天,有人不断地对燕王吹耳边风,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时间长了,燕王也变得不自信起来,当苏秦从国外归来时,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

聪明的苏秦一闻空中的气息,便对整个局面了如指掌。他诚恳而感伤地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说到这里,苏秦故意停顿了一下,他要借此机会观察燕王的微表情,以确定自己是否被人中伤。

果然,燕王默不作声,眼里却有一丝钦佩之情,嘴巴翕动,欲言又止。

苏秦一见如此,不由得心中狂喜,这是小菜一碟,No问题,但他喜怒不形于色。接着说道,“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燕王您的福气”。

燕王一听,懵了,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竟忘记了要发雷霆之威。

当然,苏秦并不给燕王任何发作的机会。他反问道,“假使我像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要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

燕王说,“当然可以”,心里却直嘀咕,你当我SB呀,这样的人才正求之不得呢。你老苏问我这样低级的问题是何居心?把我当三岁小孩耍吗?如果你敢侮辱我的智商,那就别怪我不小心摘了你的脑袋。

苏秦毫不理会燕王的微心理,坦白地说道,“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这下,燕王更是犯糊涂了,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的智商来,反而期待着苏秦答疑解惑。

苏秦道,“如果我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我到齐国去呢?如果我要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我有尾生一般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三个如果排比下来,一气呵成,把个燕王听得如小鸡啄米般不住地点头。

苏秦咬住青山不放松,瞅准时机得寸进尺,“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如此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说到底,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燕王顿时如醍醐灌顶,又似混沌中忽然投射进大片阳光,豁然开朗起来。

然而,苏秦的话匣子一旦打开,便一时无法堵住,仍然滔滔不绝地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如果满足现状是可以的,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您也不能越过楚国边境,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了。况且我在周地还有老母,离开老母来事奉您,抛开固步自封的做法,谋求进取的策略。看来我的目标,本来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听到这里,燕王再次懵懂了,这是哪门子的歪理,你老苏尽胡说吧。

燕王忍不住生气地质问道,“难道忠信也有错吗”?

苏秦见鱼已上钩,便不慌不忙地说,“您不知道,我的邻居中有个在远地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别人私通。她的丈夫眼看就快要回来了,和他私通的人很忧虑。那妻子对他的情夫说:‘你别担心,我已经准备了毒酒等着他呢。’过了两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让女仆捧着毒酒送给他丈夫。女仆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说出实情女主人难以避免被赶走。于是她假装跌倒,泼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气,就用竹板打她。那女仆这一倒,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这种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被打,这就是因为忠信反而受到罪责的人啊”。言下之意,他老苏便是这样的一个人,吃力不讨好。

此时的燕王完全失去了辨别力和判断力,就如耕田时被蒙上眼睛系住鼻子的老牛,又如皮影中的木偶,一任旁人摆布操纵。燕王听得意犹未尽,兴趣方浓,便挥手示意苏秦把话说完。

苏秦知道歪理变成了真理,大功即将告成,于是,画龙点睛般地说道,“现在我的处境,恰恰不幸和那个女仆泼掉毒酒反而受罚的遭遇类似。而且我事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事奉您的人,都会心里瓦凉瓦凉的,到时候谁来辅助您呢”。这番话既装饰了自己,又给燕王敲响了警钟:放倒了苏秦一个,后面还有无数个苏秦,但他们中没有一个人会来辅佐燕王。

言尽于此,当初君臣之间所有的嫌隙和误会一拍而散,燕王无怨无悔地接受了苏秦的这番“歪理”。他不仅读懂了苏秦的歪理,而且读懂了苏秦本人。燕国离不开苏秦,他燕王更离不开苏秦的辅佐;而苏秦却可以随时离开燕国离开他燕王,远走高飞。

经过本次的君臣对话,似乎两人之间的君臣关系也变得奇妙了。从此以后,燕王对于有关苏秦的坏话几乎是充耳不闻、油盐不进;苏秦则从此如鱼得水,或口吐歪理,或口授真言,或缄默不言,却铸就了一个说客无与伦比的辉煌人生。

 

 文:付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