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春秋战国夺宝大战演讲与口才历史趣闻苏秦文化 |
分类: 历史文化 |
俗话说的好,“
春秋战国正是我国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断的时期,也是各路政治家施展口才成就抱负的大好阶段。他们的一句话、一番说辞,竟能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甚至扭转乾坤,可以兴邦亡国。
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一身兼挂六国相印,光宗耀祖、威风八面,凭借的就是一副三寸不烂的口舌;还有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更是胜过了唐三藏的“only you”,招徕无数粉丝对其顶礼膜拜。
就这,秦国国君已是感恩戴德了,为表示谢意和敬意,秦国时不时地给老大们提供些赞助,安排些诸如“天上人间”的娱乐活动。
美人计和美物计虽一时凑效,却绝非长久之策,要想逐鹿中原称王称霸,首先要实现国富兵强。励精图治的几代国君们物色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秦国坚挺起来。
伴随着秦国实力的增强,其政治野心也急剧地膨胀,迫切希望一雪前耻,改变昔日蛮荒小国的落后面貌,树立大国霸主的地位。
于是,秦国国君与众大臣七嘴八舌地商议了一番,据说当时国君的唾沫星子天女散花般地喷了众大臣一脸,有些大臣激动的和着自己的泪水一并吞进肚中,最后一致认为最好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弄到东周王室的传国宝器——九鼎。
有了实力,腰板也直了、硬了,说话也响亮了,秦国国君便罔顾道义不守约定兴兵临周,蛮横地向东周君索要九鼎。
看到秦国咄咄逼人的阵势,东周君忧心忡忡,知道这次是大劫难逃了。交出宝器就意味着失去权力,此路不通;不交出宝器,那么祸患迫在眉睫,弄不好自己身家性命不保。这个问题太让hold不住了。时也,命也。
东周君焦头烂额之际把这个难题抛给了诸位朝中重臣,规定三日之内定出良策,否则杀头、抄家、抢婆娘。大臣们顾虑重重,或抓首挠腮,或装聋作哑,或低头苦思冥想,就是没人敢轻易先开口。说不对,显得自己没水平;要想说对,又犹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时,出使外国的颜率刚好返朝,众君臣们如遇救星,欣喜若狂,急急忙忙找其商讨对策。
颜率果然非同小可,话未听完,嘴角就已经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诡笑,“你们这些人平时张扬跋扈,吃着人饭却不拉人屎,一到关键时刻一个个都蔫不拉耷的”,“唉,将熊熊一个,兵熊熊一窝”,颜率打心底看不惯这帮没用的家伙,但还是不慌不忙地说:“君王不必忧虑,这件事就交给小臣去办好了”。
颜率屁颠屁颠地来到了齐国,戏谑而不失庄重地对齐王说:“如今秦王向东周君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上想尽了各种对策,结果君臣一致同意: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
齐王一听,心里乐开了花,真不愿相信“天上掉下来个大馅饼”。尽管如此,齐王还是心有疑虑地问:“凭什么呢”?
颜率解释道:“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传国之珍宝,就能号令天下,挟制诸侯,这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
齐王这下彻底高兴了,得意忘形起来,居然还不忘让颜率写下手谕,空口无凭,立此为据,“白纸黑字”才能板上钉钉;同时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丑恶嘴脸暴露无疑。
然而秦兵虽退,但新的问题出现了,躲过了猛虎,又招来了饿狼。齐王也不是吃斋的主,念佛的角,他老人家窥视宝器已经很多年了,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而已,也不敢冒然撕下伪善的面皮。时不再来,机不可失。
“天与不取,反受其殃”,煮熟的鸭子怎能让它飞了,到嘴的肥肉怎能送给别人。齐王命人带着颜率的手字赶赴东周,理直气壮地向东周君索要九鼎。
东周君再次犯难,责怪颜率尽做些拉完屎不擦屁股的事情。不料,颜率十分坦然,若无其事地笑着说:“君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您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颜率一路游山玩水,慢慢腾腾地来到了齐国,他并不急着求见齐王,结果还是齐王实在等不得了,命人用八抬大轿才把他请去。
颜率假意感激地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
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故作惊讶地说:“怎么可以借道梁国,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
齐王不甘心,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
颜率又大惊失色地回答说:“万万不可,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
见两个方案都被否决了,而且是如此合情合理,天衣无缝,丝毫看不出颜率有翻脸不认人的意思。无奈之下,齐王反而求助于颜率:“那你说说看,寡人究竟该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
颜率这才诚恳地说:“这个问题的确棘手,想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 。
齐王懊恼地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
颜率赶紧掩饰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话尽于此,齐王也自知缺乏良法而且理亏,只好悻悻地打消了索要九鼎的念头。
于是,两场强国之间的夺宝大战就这样被颜率的三言两语化于无形,垂危的东周得以保全。
颜率不愧为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运筹帷幄,滴水不漏,早已谋划好怎样收场。他以道路这样的小小借口,便使齐王的非份之想落空。
他用夸张、铺陈的语言,采取攻心战术,渲染搬运九鼎之难,使齐王望而生畏。
在这场夺宝大战中,最大的赢家是颜率。所有失信与欺诈行为与其无关。
首先颜率并没有失信,因为齐王无法解决道路问题;其次颜率也没有涉嫌欺骗,因为齐王已得到美誉,况且齐王在道义上本应救助东周;最后,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之宝非诸侯国所能拥有。
面对虎豹般的秦国,面对豺狼般的齐国,颜率深知作为弱国,自己无力应对强暴,只有运用智慧和口才借助外力和他国,才能解救自己,而只要说服了他国,危机就会化解。
这就是一场纯粹的口才之争,而这种口才却消弭了两场流血成河、积尸为墙的惨烈战祸。
文: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