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付子读通鉴】第八篇:两个半人竟把燕王哙忽悠折了

(2012-03-01 06:45:26)
标签:

燕王哙

《资治通鉴》

野史秘闻

奇闻轶事

杂谈

分类: 历史文化

本文要说的“男猪脚”便是燕王哙,本名姬哙,他是燕易王的儿子。在他继位的时候,正是苏秦和张仪周游列国,推行合纵连横主张之际。由于燕国的贫弱和环境的险恶,仁慈的燕王哙忧国忧民,渴望励精图治。但是燕国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文化发展十分落后,燕王哙面对中原各国各种新的思潮和变法革新之风颇感茫然,深感自己难以承担治国理民的重任。

然而当时他的臣子子之却是一代能臣。韩非子内储说上篇曰:“子之相燕,坐而佯言曰,‘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走追之,报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这与韩昭侯用术的故事很相像,可见他很讲究督责臣下之术。是以燕王哙非常的信任他,常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或许正是这种极端的不自信和对臣下的过分依赖,一些势利之徒和游说之士迫不及待地粉墨登场 了。有着良好愿望和雄心大志的燕王哙竟遭忽悠,而且被忽悠的结果很严重,燕王哙被杀,燕国几近亡国。实际上,忽悠燕王哙的人只能算两个半。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简短的记载,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苏代使于齐而还,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对曰“不能”。燕王曰“何故?”对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大任子之。

鹿毛寿谓燕王曰:“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能让天下也。今王以国让相子之,是王与尧同名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

或曰:“禹荐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绶,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以上材料充分说明忽悠燕王哙的两个半人中一个是苏代,另外一个是鹿毛寿;至于那半个,则是因为其无名无氏,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总之这充其量就只能算半个了。

首先苏代忽悠燕王哙,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帮助子之夺取燕王的王位,原因也很简单,子之与苏代已经结成了儿女亲家,况且求富贵本来就是当时那些纵横家们的本分与追求。

燕王哙老当益壮,希望重振雄风,是以极其关心各国时事。苏代作为齐国的使节来到燕国,燕王哙就问他:“齐宣王这个人能称霸吗?”助子之夺取君位的阴谋早已烂熟于胸,他不能错失良机,立刻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无疑,这既回答了燕王的问题,也进一步挑起他的兴趣。狡猾的苏代知道燕王一定会再问齐宣王不霸的原因,于是他又抛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答案:“不信其臣。”

可怜无知的燕王哙居然被苏代的三言两语彻彻底底地打动了,而且很快便付诸于行动。从此以后,他只信任子之一个。燕国的大情小事无不跟子之商量,甚至由子之来拍板。这就把子之一下子提升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国中再无人能与子之抗衡了。苏代的忽悠使子之夺权的计划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要真正夺取王位,还得继续找人忽悠。

于是,鹿毛寿也来施展自己的忽悠本领。鹿毛寿对燕王说:“人们之所以认为尧很贤能,是因为他能够把天下让给别人。现在君王把国家禅让给子之,那么您就能获得与尧一样的名声了。”

听到这一番赤裸裸篡权的说词,燕王哙并没有动气,更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只为捞取一个形同尧舜的虚名,便心甘情愿地把国家拱手让出去,也许这就是他独有的可爱,绝对够得上“后无来者”;同时,这也正是他的愚蠢之处,蠢的让人发笑,蠢的让人抓狂。

然而,燕王哙虽已经让出王位,却还控制着重要大臣的任命和罢免权;换句话说,燕王哙还把持着足够大的实权,而这种权力必然严重地威胁着子之。如何才能够彻底解决后顾之忧?看来,必须要有第三个忽悠行家来帮忙了,否则子之的事业终将前功尽弃。于是,他尽可能地动用自己所能调动的因素,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一切资源来实施第三步的忽悠行动。

或者子之真的魅力无穷,又或者他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一个或是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忽悠家自愿承担起了这个光荣的任务,他们不求回报,不望赏赐,一心一意地忽悠燕王哙。当然,这一次的忽悠很关键,如果不成功,那么子之便要完蛋。         

于是,本次忽悠的说词自然就多些。大意是,以前禹名义上传位给了益,但实际上却把人事权给了他的儿子启,结果导致启带领自己的同党消灭了益;这样,天下人便要议论禹虚情假意了。现在您也这样做的话,那与禹的做法没有两样。

这套说词着实将了燕王哙一军,让其动弹不得。前有声讨之群众,后无可信之理由。既然之前已经作出重大的让步,收获了尧舜般的名声,总不能因为现在的一点小事便坏了自己来之不易的大名吧。如此一想,燕王哙心也妥了,气也顺了,很快便满足了忽悠家的要求,乖乖地交出了三百石以上官员的印绶,自己完完全全地由一个君王转变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臣子。

被忽悠的燕王哙并没有及时地醒悟过来,他仍然幻想着燕国在子之的治理下能够富国强兵,他仍然陶醉在尧舜般的贤名与荣耀中。却不曾想,他醉心于被忽悠的同时,其实他也在不经意地忽悠着燕国的人民。这种双面的忽悠只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结局。

公元前314年,子之行新政三年,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聚众作乱,围攻子之,数月,死者数万。社会上人心慌慌,百姓们都离心离德了。孟轲劝说齐王抓住时机,攻打燕国。于是齐国派兵入燕干涉,齐宣王攻破燕国, 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醢其身)。燕王哙死于战乱,因为他把国家让给了子之,所以死后连谥号都没有。

滑稽的是,一心想要强大燕国的燕王哙最终梦想成为泡影,自己也命丧黄泉,竟连当初的那个虚名也没有得到。而他的庶子职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从韩国回到燕国,继承了王位,是为燕昭王。在燕昭王统治时,燕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全盛时期。看来燕王哙在九泉之下,绝对不会原谅也绝不会放过曾经忽悠他的那两个半人。尽管燕王哙一定清楚第三次忽悠他的是什么人,但笔者因为无史可考,便只能认定那仅是半个人。

 

文:付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