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文化 |
豫让,姬姓,毕氏。他与荆轲、聂政、要离等并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只不过他的名气似乎要盖过其他三人,被后世誉为忠义刺客。其大义凛然以死报主的忠义事迹广为世人津津乐道和传颂,除了明朝的方孝孺对他有些许微词之外,其它责难之音在史载中并不多见。
其实一开始,豫让投奔了范、中行氏,做了两家的大臣,可恨主子“有眼不识泰山”,一块好好的和氏璧愣是被当成了一块石头,一气之下他便投效了智伯。未曾想,冰火两重天,自此人生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智伯非常宠信他,把他当士一样地看待,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不仅如此,伙食标准甚至跟智伯差不多。这样一来,豫让对智伯感恩戴德,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视智伯为自己的“红颜”知己。
或许正是智伯的知遇之恩,铸就了豫让忠肝义胆的品性;而这份忠肝义胆又成就了豫让不朽的人生和名垂青史的荣耀。尽管智伯能够善待他,但智伯始终改不了狂妄自大和盛气凌人的坏脾气,经常欺人太甚,后来终于被韩、赵、魏三国瓜分了他的土地,智伯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赵襄子出于对智伯的痛恨,竟把智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天天以此饮酒作乐。
豫让听说了这个事情后,非常痛恨和惋惜,决定要为智伯报仇。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智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智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智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
宽宏大量的赵襄子把豫让释放了。可是豫让却不死心,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他“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他给自己做了一个整容手术,结果彻底毁容了。然而这个手术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就连他的妻子都认不出他。
也许造化弄人,豫让的一个知心朋友却认出了他,并为他出谋划策:“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你能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不料,豫让并不买账。他义正词严地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今天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机会来了,赵襄子要外出巡视。豫让预先埋伏在赵襄子所必经的桥下。赵襄子骑马走在桥边时,马忽然惊跳起来,赵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经派人搜捕之后,果然是豫让。因此赵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智伯灭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屈节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智伯身死国亡已经很久,你为什么如此替他报仇呢?”豫主回答说:“当我侍奉范、中行氏时,他们只把我当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智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智伯。”于是赵襄子用怜惜的口吻感叹说:“唉!豫让啊,由于你为智伯报仇,已经使你成为忠臣义士了。而寡人对待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释放你了!”于是赵襄子就下令卫士把豫让包围起来。
豫让知道自己的死期就要来临了,但他仍心有余憾。便再一次央求道:“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不过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愿望?”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志节,就当场脱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给豫让。豫让接过王袍以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剑刺王袍仰天长叹:“啊!天哪!我豫让总算为知伯报了仇!”豫让说完话就自杀而死。赵国的忠义之士听说以后,都落泪惋惜不已。
豫让死了,死得是如此的光明正大,死得是如此的坦坦荡荡。他带着知恩必报和必死的心毅然决然地赶赴九泉,给智伯交上自己做得最好也是最满意的一份答卷。他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独独留下一句流传千古又撼人身心的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容”。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间的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他告诉人们人活着绝非“鸟为食忘、人为财死”,他揭示了人生价值的衡量应以精神为标准,人活着应当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著追求乃至献身牺牲。
这就是史上最忠义的一个刺客,他不为自己个人的利益,只是单纯地为了报恩,这是怎样独特的一种悲壮美学。他的忠义事迹流传至今,广为传播。作为刺客,他是失败的;作为侠士,他又是成功的,他用生命捍卫智伯的尊严,用行动造就了自己光辉伟大的人格。
文: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