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药家鑫案赔偿款药庆卫杂谈 |
分类: 社会杂谈 |
新京报讯 (记者孔璞)昨天上午,药家鑫案被害者张妙的父亲张平选、母亲刘小欠等人通过代理人张显微博的博客发布公告称,愿意接受药父药庆卫微博在药案审理期间表示“赠与的20万元”,并“于2012年2月8日上午前往药庆卫处接受该款。”此前,张妙家人已拒绝该赠款。
药家鑫案曾极大地触动了人们的神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此案之所以引起公愤,关键的原因在于药家鑫的举动缺乏人性,突破了人伦底线,连捅8刀把一起普通交通事故演变成故意杀人案。基于此,药家鑫唯有以死谢罪,其它任何稍显宽大的处理只会让公众的神经更加紧绷,让公愤更加激烈。自古以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之事。但在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此案便似乎尘埃落定,人们也逐渐地淡忘这件事,曾经被触痛的心灵也慢慢地得以平复。
未曾想,八个月之后此事再掀波澜,受害者父亲张平选向药家索要曾经被自己退回的20万元赔偿款。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和矛盾爆发了:当初退钱的人一心要得到这笔钱;当初送钱的人却一意不给这笔钱了。至此,药案的性质发生了一个急剧的转变,由当初情与法的较量,纯粹地变成了一场金与银的争夺。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药父的执词合情合理,而张父吐语反显霸道不近人情。
在此,笔者并不想过多地关注本案的进展,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次,当初张家的支持者和同情者们未必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同情张家,当初药家的反对者和仇恨者们也未必还会“至死不渝”地反对和仇恨药家,“公道自在人心”。引起笔者兴趣的是张父对那20万元赔偿款为何如此纠结和出尔反尔呢?仔细思量之后,笔者得出以下几个猜想,下面一一列出与众位一起探讨。
还款的猜想
1、怀疑有附加条件,不敢收钱。在张父的索要赔偿款声明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在药家鑫案件进入死刑复核期间,药庆卫的确曾经将20万元送到张平选家里,但张平选将该款邮寄退回,因为该20万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意图求得对药家鑫的从轻判处。”可以肯定地说,当时张家所有人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一门心思地要求法院判处药家鑫死刑,如果接受这笔钱一旦影响了判决,那是“赔本买卖”做不得的。因此这笔钱张家不敢收也不便收,只能退回。
2、社会各界的捐款较多。张妙被害后,网友纷纷关注,更是有多名网友在网上为张妙的亲属募集捐款,其中上海学者傅蔚冈募集54万,记者周斌发起的“张妙孩子成长基金”约募集22万。张显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还有部分网友的零星捐款直接寄到张家。如此看来,张家接受的捐款数额不小,如果再加上20万赔偿款,那无疑是笔巨款;而此时药家鑫已被判处死刑“一命抵一命”了,在这种情况下公愤渐趋平息,那么张父也就不太好意思再接受赔款,把钱退回去也能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
3、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仇恨暂时消除。张妙不是死于车撞而是死于药家鑫的八刀,这种丧失人伦底线的做法让张家人自然难以接受,必欲对药家鑫“杀之而后快”。因此,在庭审现场辩护人律师向法庭提交3份材料,包括报纸对药家鑫主动递交悔过书的报道,上学期间的13份奖励,被告人校友、同学、邻居的4份请愿书,请求法庭给被告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张妙的丈夫当庭说:我不看那个,那都是垃圾!当药家鑫被处死后,这种仇恨便会消失殆尽,张家人也就无怨无求了,不接受赔款便在情理之中了。
4、农民本色善良的体现。尽管现今的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物欲,诚信缺失和拜金主义等现象随处可见,但不可否认,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却依然保持憨厚、淳朴、率直、善良的本性,他既容易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所触怒,又容易满足于一些意外的小小的收获和迅速地适应社会所造成的不公和不平。当药家鑫被处死捐款也到了的时候,张家人仇恨的心理也就消除了,原来暂时被遮盖的本色善良也随之重生,对药家的恨变成了对药家的同情和无奈,所以对那20万元赔偿款便不忍心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