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一节一会”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标签:
财经旅游 |
文/嘉懿
“‘一节一会’期间,每天银饰销售都有几千元,比以前‘单打独斗’强多了。”提起2013年7月23日在凯里举行的“一节一会”,苗侗风情园“阿都银饰”的杨老板至今仍啧啧称赞。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4/04/14/20140414301039-2040.jpg
展会搭台,指尖“唱戏”
银饰亮眼,刺绣迷人,两万平方米的展览大厅令人眼花缭乱。
在2012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现场,人们对着各具特色的银饰和刺绣艺术品连连发出赞叹:“太好看,太了不起了。”短短几天内,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展位成为被关注的中心,一件件巧若天成的展品成为被谈论的焦点,络绎不绝的参展者和客商兴奋地观赏谈论着,在错落有致的展区之间流连忘返。
东道主黔东南州的各个展馆各具特色,成为此次博览会一大亮点。当地苗乡侗寨银饰文化传播公司巧妙地将一件名为“盘龙铜鼓”的酒具改变成一只酒罐,鼓身的六条盘龙昂首俯身,当酒液注入时,神龙嘴里同时喷出的六条水柱如天降甘露注入下方的酒杯中。
该公司负责人说,酒具铜鼓储酒和飞龙喷酒的设计寓意苗族同胞深远、醇厚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像甘露滋润着世世代代苗族子孙,使其生生不息、连绵不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显月头上的银帽重两斤,脖子上的银项圈重五斤,她一身银饰和刺绣完美地结合,成为博览会现场的一大看点。她表示:“刺绣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佩戴的每个银饰也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是苗侗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
不仅贵州省的产品备受追捧,其他省市的作品也大受欢迎。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以及汉绣等展位的参观者和客商络绎不绝。蜀绣展位上,正当大家对布匹上一只栩栩如生的狼惊叹不已时,师傅翻转布的背面,一只活灵活现的猫呼之欲出,大家不禁拍手叫绝。
对于举办两年的博览会,很多人认为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之旅,更是一趟购物之行。从现场情况看,每年参展者确实是大饱眼福,也买得尽兴。每个展位前总有人咨询问价,每件作品前总有人驻足观赏。据组委会统计,在2012年博览会开展仅两天,成交额就突破了3000万元。
文化待客,《银·秀》主角
黔东南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黄远良认为:“银是一种金属,但在黔东南不一样,是被文化了的物品,承载了苗族侗族太多的文化。文化的魅力和旅游结合,就可以提升旅游档次,而文化和旅游产品结合,就可以提升黔东南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长期以来,黔东南一直在探索,如何借助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将其打造成更加知名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经过精心准备,2012当地政府在首届“一节一会”期间隆重推出了《银·秀》两大戏。这部舞台剧通过3D等科技元素将苗族和侗族的歌舞表演融入其中,用生动的歌舞和绚丽的舞台效果展示了黔东南苗侗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状态。
旅游产业齐发展
2012,凯里出台《关于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加的目标。在所有举措中,民族文化始终是主角。
近年来,除了“一节一会”,凯里还成功举办和承办了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贵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巴拉河消夏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随着知名度的大幅提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宾客。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凯里“一节一会”的辉煌不仅是迅速增加的旅游收入,更是他人的认可。
近年来,凯里先后获得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风貌城市”、“全球十八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等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