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城:“活化”文物资源
(2014-04-18 10:03:52)
标签:
财经 |
日前,有着洛阳十三朝历史记忆的古城改造规划图出炉,总体布局结构为“一环两轴三片八节点”的明清古代建筑设计,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
外观“落魄”
记者走访获悉,如今的洛阳古城,风格迥异的近现代民居建筑大量增加,而历史建筑和传统大院所占比重却大幅下降,且多被占用,遗存下来的历史古迹如孤岛般散落在民居中间。
此外,多数传统院落出现了分化,形成“院落中院落”,80%以上的民居已形成基本特征以砖混结构、红砖立面、平屋顶、二层为主的建筑形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原有格局受到破坏。
从上世纪50年代,老城区政府乃至洛阳市即以旧城保护与发展民生为重任,遵照“避旧建新”的规划思想,为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创新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70年代,老城区不惜投入资金,在不破坏原街道格局的基础上,将所有道路铺上了水泥。2001年,老城区又投入巨资,将东、西、南、北大街全部铺上青石,又将临街房屋进行修缮与粉饰,重建丽景门与鼓楼,使老城十字街修旧如旧,重现明清风貌,成为洛阳唯一可供世人怀旧旅游的胜地。然而十几年过去了,曾经“补丁式”的修葺早已斑驳不堪,“掩盖式”的粉饰也已尽显底色,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保护、拆迁与改造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该负责人透露,在洛阳古城,居民见缝插针修建各类建筑,使本就不宽裕的空间更加狭窄。许多院落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城中道路宽度普遍在5米以下,急救、消防车辆难以进出。给水管道、主要下水管网多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电力线路容量有限,无法满足现今的需要。另外,环卫设施也滞后,煤气、暖气无法通达,群众反映非常强烈。
孙女士一家是古城普通而典型的一个家庭,全家挤住在文庙墙角下一处不满20平方米的民居里,由于面积狭小,多年前,她家只好搭建临时棚子作为厨房。
“外边这棚子是自己搭的,要不然洗衣做饭都不方便。”孙女士说,由于年深日久,老城区的地下管网早已无法满足居民需求,每逢雨天,孙女士都为此大伤脑筋。“没有下水道,下大雨院子里的水半天下不去,就快要进到屋子里了。”孙女士说,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她们家没有厕所,整个小巷的居民共用一个公共厕所。
一环两轴三片八节点
据了解,洛阳古城是指以老城区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的古城区域,洛阳古城于公元1217年(金朝兴定元年)在隋唐城遗址上兴建而成,沿用至今已800余年。现区域内尚存众多文物古迹,不可移动文物点6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新发现未定级文物点33处,是迄今为止洛阳地表上唯一尚存的古代城池,也是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该负责人介绍,古城规划建设的总体格局为“一环两轴三片八节点”,建设期为3年,计划分期建设。
两轴: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形成的传统文化与休闲商业文化轴,在强化传统商业文化功能的同时突出老城自隋唐以来的历史文脉,形成开放性的带状博物馆群系列。
三片:以府文庙—鼓楼—妥灵宫—玉虚观建筑群及遗址公园为中心,形成以儒学思想、祭祀文化、地方文艺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片区;以府城隍庙—西大街传统商业群落—公园巷民国建筑群为中心,形成以民俗展示、商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商业片区;以安国寺—察院建筑群为中心,形成反映佛教及官学传统的文化片区。
八节点:丽景门民俗文化节点;西南角楼—工业遗产节点;安国寺—南门公园节点;文峰塔文化景观公园节点;柳林街民俗博物馆群节点;东门历史公园节点;唐宣仁门遗址公园—十字街广场节点;北宋衙署花园遗址公园节点。
项目的实施范围为金业路以东,新街以西,中州东路以南,护城河以北,占地面积1360亩,居住人口9000余户,近两万人,计划投资额约85亿元。拟建成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带,使其成为既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有现代气息和浓郁特色的洛阳城市地标。
该负责人说,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沿周边护城河的环城文化公园,沿东、西大街的文化商业轴和沿南、北大街的空间景观轴;形成以儒学思想、祭祀、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片区,以民俗展示、商业文化为主要功能的商业片区,以反映佛教及官学传统为主的文化片区;形成以丽景门、文峰塔、宣仁门遗址、北宋衙署花园遗址、民俗博物馆、西南角楼、安国寺、东门为节点的文化支撑。
“修新如旧”
老城文物众多,传统空间格局、街巷系统、民居群落、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种类齐全,但整体上分布零散,难以形成合力。正在稳步推进的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将在政府的主导下,按照“修新如旧”原则,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就地“活化”保护,使其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成为未来古城发展的核心动力。
据了解,重要遗址将实行就地保护和展示。如城墙遗址,将恢复东门和南门及其两侧局部城墙,建设环城遗址公园。城门复原以保持历史真实性为原则,建成街区外围的明清历史地标。
同时对重点文物进行抢救性修缮。
此次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将在各级文物部门的批准和指导下,对河南府文庙、城隍庙、安国寺、文峰塔、鼓楼进行抢救性修缮,对妥灵宫和董公祠进行恢复设计。
其中,城隍庙格局将恢复,作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和从中州东路进入西大街的便利通道,修补西大街狭长空间所形成的不适感;恢复文峰塔水塘,建设文峰塔景观公园。
对李家大院、于家大院等9个历史文化街区大院以及新发现的历史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以及落架大修。落架大修原则是,原来地基不动,在上面做恢复性建设,能用的原材料尽用,不足的则根据原有规格进行烧制补充。
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指挥部相关负责人称,为保存老洛阳人对古城的传统民俗记忆,对老洛阳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老记忆、老故事、老照片和老物件等,将进行选择性展示。古城建成后,根据专家意见,将请洛阳传统水席、洛阳宫灯、平乐郭氏正骨、南无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在古城内进行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