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胡光墉,字雪岩,即台湾作 家高阳先生笔下的“红顶商人”。
光墉一生,光荣无限,短短几十年,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成为以阜康钱庄掌柜,领二品衔,赏传黄马褂、紫禁城骑马行走。但光墉的结局是悲惨的,所创阜康钱庄倒闭,个人被抄家,他悲剧性的结局折射了传统银钱业的必然衰亡的悲惨命运。
胡光墉的发迹虽然很离奇,甚至有人说“从商必读胡雪岩”,不过说白了也就一句话:把自己一部分利益让给官府,为了谋得更多的利益。胡光墉首先把自己的利益让渡给挚友王友龄(据说是借公款给王友龄,当时光墉还是小字号),王友龄后来官场发迹,将官银存放在所开的“阜康”钱庄,胡光墉以此倒买倒卖。
太平天国是胡光墉真正发达的起点,靠王友龄的关系,他干着钱庄,兼职“办粮械”、“综理槽运”,本质是靠朝廷的银子做生意,不过他眼光独到能看准商机,着实挣了一票。
1862年,王友龄兵败自缢杭州,胡光墉便瞄准了左宗棠。
此时,左宗棠任浙江巡抚,但左巡抚很穷,据说到任时已经好久揭不开锅了。胡光墉替左相爷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把漕运的粮食倒腾给了左巡抚,自己又在上海填漕运的馅。
胡光墉的报效并不是没有代价的,靠着左巡抚,很快他又在浙江官场左右逢源,再次掌控浙江财政绝大部分资金,这就是他结交左巡抚的最终目的:靠着财政资金和自己超凡的商业头脑,在乱世谋更多的钱。
1867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到任后面他很烦,因为沙俄不断侵蚀中国领土。
没错,要反抗。问题是,反抗外敌也要银子的。
左宗棠的决心很大,一定要跟沙俄死磕,据说他西征之前为自己做了一副棺材,抬棺出征,以表示自己的决心。不过,在做棺材前他还干了一件事,向胡光墉借钱,。
1880年,胡光墉以“阜康””钱庄的名义先后6次从渣打银行拆解,本息合计187万两白银给左宗棠,左宗棠很满意,却坑了胡光墉。
如果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来看,这笔生意是很值得的,风险也不大。毕竟左宗棠已经调任陕甘总督,又是为民族大义。这么多年交情,胡光墉银子倒腾不开的时候,相信左相爷一定会帮一把。
何况对胡光墉来说,187万两实在也不是个大数,如果在平时的话。
1881年,胡光墉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中年人,想垄断上海滩的生丝生意。
1881年5、6月间,胡光墉开始囤积生丝,他毕竟是个老式商人,对国际市场不够了解。1883年,胡光墉手里大概有1.4万包生丝,大概市面上每包生丝价格在450两上下。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同年意大利生丝丰收,价格合算成银两也就360两/包,英国商人已经改道意大利收购生丝。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上海,因为有电报了。
10月,生丝价格跌到380两/包左右;11月,跌至370两。
此时,胡光墉被黑了。
因为,左宗棠在官场不是无敌的。同僚攻击左宗棠,当然要从他身边的虾兵蟹将入手,废了胡光墉也就废了左宗棠财路。攻击左宗棠,必先攻击胡光墉。胡光墉的对手是大名鼎鼎的盛宣怀,也是李鸿章的出纳。
胡光墉VS盛宣怀=左宗棠VS李鸿章。
盛宣怀做出了一个聪明的决定,忽悠渣打银行向胡光墉提取现银。胡光墉却做出了一个很愚蠢的决定:阜康钱庄维持声誉,兑付存款。
渣打提银后,最初来阜康挤兑的人,应该是盛宣怀安排的。问题是胡光墉现在确实没有存银了,一旦周转不灵,那些平时看着很木讷人蜂拥而至。11月下旬,胡光墉被迫将生丝出手,价格是372两,亏了。
更可怕的是,亏的时候正好挤兑,被挤兑的机构,叫做阜康钱庄。
1883年12月,胡光墉被抄家。
其实没什么,不过是一个钱庄倒闭罢了。
刚刚在租界兴起的媒体又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毕竟报纸办在租界里,衙门没有权力跑到租界里抓人,上海报界开始风传本地存银不足100万两,“恐慌不可言装”。
外资银行开始撤资,最不应该的就是山西票号,跟着起哄,收回对钱庄放款。
继胡光墉之后,徐润、刘云记、金蕴青相继坏事,这些钱庄的地位,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上海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上海本地银钱业遭到致命打击,1883年初上海有78家钱庄,到年底就剩下10家了。
数十年经营,数十年基业,数十年人才,毁于一旦。
纵观胡光墉的发家史,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钱庄、票号打理官银,可以借官银做自己生意,这本没有什么错误,谁能说现在银行弄到一笔财政存款就不道德。可惜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的民族金融——钱庄和票号太依附于官府或者说官员个人了,而清朝政权、官员仕途起伏是很平常的。
这,注定了光墉一生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