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沧桑金融与人类文明12 萧瑟洋场
(2009-11-27 09:44:12)
标签:
财经 |
萧瑟洋场
19世纪末期上海又被称作“十里洋场”,“十里洋场”发生了中国第一次金融危机,危机背后的主题是本土银钱业与外资机构对上海金融统治权的竞争。
事情的起因是美国南北内战,从殖民地时代开始英国就依靠新大陆供应棉花,美国南部是棉花主要产地,但北部海军封锁着海面,而且这些军舰显然不是保驾护航的。1861年7月,伦敦市场北美棉花断供,伦敦市场棉花价格从2便士/磅上涨到7便士/磅。除了美国以外,伦敦当时还可以在印度、南洋等多个地方购买棉花,因此一直到1863年上海棉价并没有猛涨,大概市价维持在10两/担。
1863年是一个疯狂的年景,大致在七八月份的某一天,上海棉花市价突然上涨到12两/担,很多商号立刻出手,抛售了约10万包。
即使如此,上海棉花市价仍然居高不下,大概10天后上涨到17两/担左右。上海周边商人们闻风而至,开始囤积棉花,8月底棉花涨到了25两/担。现在看,这已经是不可持续的价格,把上海的棉花弄到伦敦,加上运费赚头已经不大了,在不翻船的情况下利润率大概是15%。因此,虽然上海棉花市场火爆,其实大部分棉花在自己人手里卖来卖去。
1865年美国南北双方停战,伦敦棉价猛跌,中国上海第一次陷入投机后的萧条。
既然投机可以带来高额利润,投机者根本就不会在乎拆借利息。
期间,上海南北两市拆息在1863~1865年间暴涨,月息最高甚至达到了36%,在任何时刻这都绝对是一个恐怖的数字,比高利贷还黑。
跟所有的危机一样,风起于青萍之末。
1866年突然有人风传一批在上海租界避难的乡绅带着棉花回老家了,更糟糕的是,欧洲也因为棉花投机发生了金融危机,一批银行倒闭。上海市面银根骤然紧缩,本来这些外资银行在1863~1865年的投机中就欠下一屁股烂帐,当时就被干挺了。
1866年底,整个上海滩就剩下6家外资银行了,年初是11家。
幸亏当时钱庄跟外资银行瓜葛不是很深,虽然投机者也从钱庄拆钱,但规模不大,因此对银钱业损害还不是很大。
下一次,就没这么幸运了。
1869年上海与伦敦之间的海地电缆通信工程完工,从伦敦到上海的消息传递时间骤然从几个月下降到几秒,钱庄和洋行生意火爆了起来。钱庄跟洋行之间,往往是先付款,后装船,英国工业品运往上海也是这种方式。电报通信完成后,双方靠轧差交换头寸,1871年上海海关共出超300万两,贸易总额在5700万两左右。
在某种程度上,购销两旺是好事,一个偶然因素改变了这一切。
1871年冬,不知道扬州盐商怎么得罪了县令,县衙命令所有盐商立即补齐以前所欠下的税款,扬州盐商大概需要300万两现银。
强调一下,是现银,不是汇票。
诚如清末小说、当代电视剧中看到的,盐商是富户,而大部分江浙盐商的银子都放在上海。扬州盐商从上海提现,上海市面银根顿时紧缩,其实这也没什么,找外资银行拆借点就算了。
外资银行联手不借。
媒体在这个时候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尤其是《申报》每天都在忽悠,“西国银行存银八九十万,不肯放出”,“银根紧张的压力在中国商人面前成为一种恐慌”。本来可能没什么事,到苏、杭、南京钱庄拆借点不就得了,让媒体一忽悠,市面立刻形势大变。
媒体、记着被称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他们是正义的使者、邪恶的天敌。
在金融危急中,这个话最好倒过来说。
金融危机,最怕忽悠,甚至真相也不能让大家知道。一个人手中不可能有很多钱,但如果所有人都向钱庄或者银行提款,就是花期银行也顶不住。媒体的一个通病,往往喜欢抓眼球,眼球是被抓住了,金融机构也完蛋了。
后果在意料之中,一批钱庄、洋行破产。还有一个后果,上海、伦敦贸易量下降,1872年约比上年下降10%。
上海金融市场在惴惴不安中走过了1877年,所幸1878年是个好年景,当年上海海关统计入超达白银7200万两。
1879年5月,正当茶、丝购销两旺的时候,外资银行再次出手。联合洋行,在汉口、上海等重要城市同时收缩银根,拒不放款,洋行则蓄意将收购时间托后将近一个星期。钱庄和华资商人立刻坐不住了,他们的资金周转期本来就短,拖一个礼拜,想玩死我?
没错,就是想玩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