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与人类文明(第六章 文明始于野蛮-10)
(2009-11-12 19:17:15)
标签:
财经 |
可以这样猜测,约翰·劳的想法是通过皇家银行发行纸币解决财政危机,再通过卖出印度公司股票回购货币,这样流通的货币就不会增多,也就不会有通货膨胀。这跟现代中央银行并无二致,不过是一个回购国债,一个回购股票。
问题是,国债和股票,不一样。
无论如何炒作国债,都不会偏离本金太高,股票,就不行了。印度公司股票被炒作的实在太高了,最后,已经完全是投机。如果泡沫破灭,皇家银行将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回购货币。
刚才说过,密西西比的故事,是忽悠,印度公司根本没有约翰·劳吹嘘的收益。虽然中央银行国库券收益也没什么实体经济支撑,但利率很低,中央银行可以承受。股票本身就是投机性金融产品,交易市场上的人多为资本利得而非红利,当股票价格不能维持收益时,泡沫会破灭,届时将失去回购货币手段,而流通中的货币足以击垮皇家银行。
约翰·劳注定是这场游戏的输家。
1720年,约翰·劳的事业如日中天,王室宣布由他出任法国财政大臣,这位当年的杀人犯、越狱犯声誉在法国也达到了巅峰。据说一名贵妇人曾为见他一面故意制造马车交通事故,颇类似于今天为了追女孩在大街上用自行车撞人。
物极,必反。
传奇没有延续多久,1720年5月印度公司股价就开始下跌,但跌幅远没有传说中的离谱,1721年9月也不过跌回1719年5月的水平,约翰·劳设计的这个体系还是有可能支撑下去的。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皇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是16%,比巴塞尔协议规定整整高一倍,一般情况下,能够保证兑付。
挤兑,不属于一般情况。
每当看到这段历史,我都惊讶于约翰·劳的金融天才,计划本来天衣无缝,根本无懈可击,唯一的弱点是选择错了回购工具。关键时刻,王室背判了约翰·劳,并把罪责推托到他身上,金融帝国轰然倒塌。
约翰·劳的处理方式到也简单:出逃。
其实,约翰·劳设计的金融体系本身并没有过多错误,如果说错,他确实不应该选择股票作为回购手段,更不应该炒作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给法国留下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泡沫破灭的时候,财富在瞬间蒸发,纸币面值连续下降。当然,失去约翰·劳的法国王室也再度陷入财政困窘。
此后80年,法国都没敢再重建银行体系,始终使用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