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的魅力--我在美国教中文(二)(转载)

(2022-12-25 09:52:10)
标签:

408厂

文化

      魏红


       凯瑟琳是我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基本每月仍会见面的学生,她是我们郡高中汉语教师,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白人女孩,来自缅因州。
  凯瑟琳从小便立志做一名聋哑人的手语翻译,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邂逅了一位来自中国西安的女孩儿,通过聊天,她忽然对遥远的中国发生了兴趣,并发现汉语很有吸引力,于是决定去学习汉语,因为她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聋哑人的治愈率越来越高,汉语更有发展前途。
  当她把想法告诉父母后,她的爸爸给她买了很多有关如何成为成功商人的书籍,希望她能够将来做美中贸易的使者。对她最终选择了教授汉语的职业,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不会去勉强。
  2003年非典过后,她是第一批到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然后便开始了在北京的一年留学生涯。学习了一年汉语后,她便到台湾找了一份幼教的工作,既学习汉语又教授英文,并努力挣钱养活自己,后来在台湾读了研究生。
  凯瑟琳就职的这所高中属于我们郡,相当于国内的一个重点高中,它的资助来源于联邦、州、郡,然后根据考入的学生人数,小镇再每人每年上交几千元钱。
  新泽西州的特点是面积小,人口密集,没有大城市。我们郡是由大约70多个小镇组成,每个小镇人口大约一两万或者再多一点。我们小镇有两所小学,初、高中和隔壁小镇一同拥有,即两个小镇的学生合并在一起上初、高中,姑且称之为子弟学校吧。
  作为纳税人,每一年都会收到镇政府的报告,详细列出所交之税出处,当然支出的第一也是最高一项的33%是提供给子校的(比如我每年要交一万三的地税),其它的经济资助来源应该是郡和州吧,具体没有关心过。
  美国学校评判好坏的标准师资力量雄厚固然重要,但各种活动场地的完善,篮球、棒球、橄榄球、足球等的排名、各种课外活动在各校间都非常重要,而此校的活动经费来自多方,它比一般的子校占有优势。
  美国的学生初中开始便是学分制的(我不了解现在国内的学生,只是和我读书时相比),所以在这所学校里,又有一些稍微偏重的部分,比方说喜欢工科的学生,比一般的子校会有更多学科上的选择。
  我们郡合法居民的子弟都可以报考,一旦及格便可录取,考上的学生基本都可以上常春藤大学,比如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耶鲁。。。
  在这所学校里,大概有40%是亚裔,其中印度、韩国、华人(包括越南、东南亚华裔)各站大约三分之一,日本居民较少因此学生人数也少。
  这个学校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和我儿子年龄大小的华人家庭中,我知道大概有两三位子弟之后不久又退回了各自的子校,我相信这样的事情每年都会有,每个族裔都会有的,只是人数多少而已罢了。
  我们当初也鼓励儿子去报考,但最终的选择由他自己决定,他也通过了考试,只是仍然选择留在子校。奇怪的是,我周围朋友们的子女多数也都是选择留在子校的,大概我们的想法都差不多吧,我们的子校也都不错。
  10年前,凯瑟琳给这所学校发简历毛遂自荐,并附上自制的教学视频,被录取后,这个学校便有了汉语课程的选择,她是本校的第一位汉语老师。目前,已有两位,她教初级汉语。
  我们俩一个属性,她比我小两轮。我们见面都是用中文交流,没有固定的教科书,也没有固定地聊天内容,有时会根据某个问题或突发事件进行讨论。
  她是一个博览群书的老师,懂得很多。作为中文老师,她的中文程度比我的英文当然要高,我们大致相同的应该是彼此的中、英文写作,水平犹如我上学时刚学会写作文的小学生,只求语句通顺,尽量减少语法错误,其它的都谈不上。
  我们俩第一次见面时,她便向我表示美国的教育很成问题,“何以见得?”---我问,她举例:在他们那一年级、大约六十多个人的同学中,只有她成为职业女性并走出了缅因州,还有一位同学加闺蜜成为一位当地的歌星,其它女同学基本都是早早结婚生子了;而她的男同学们,自初中开始,暑假便帮着父亲在船上捞龙虾,待高中毕业便直接加入家族队伍捞龙虾,季节过后便去其他地方捕鱼捞蟹,冬季时,在家休养生息,以便明年再战。
  于是我便对她转述了前些年所流传的、也是大多数人的共识:无论是华尔街的精英还是什么有钱人,最终退休之后向往的都是那种坐在湖边钓鱼晒太阳、悠然自得自在的生活,其实你们不是已经比别人都先享受到了吗?
  美国梦就是老板梦,成为自己掌握命运的老板,不用看老板的脸色,不必担心被炒鱿鱼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
  还有,这也可以证明在美国的生活还是比较容易满足、知足长乐的,只要你肯干,凭一己之力便可以生活的不错,你应该感到高兴啊!
  和中日韩这样的亚洲国家相比,首先是文化的不同。在中国,唯有读书高啊!同样的条件,中国的父母一定发誓即便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子女受最好的教育,不再重蹈父辈们靠天吃饭的覆辙。
  为了能够每天西装革履地到大公司上班,子女们从小便是读书、读书、读书!父母们烧香拜佛、花钱补习,无所不用其极,对那些没有达到父母期望值的子女,家长和老师一定都是在指责他们“不是读书的料”,如果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当然也不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啊!如此一比较,美国的孩子们多么幸福啊!
  关键的问题是,中国父母砸大钱送子女到美国读书,而且恨不能从小学就送过来;大学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比比皆是,你能说美国的教育不成功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